來吧
且讓我們來相愛,
趁你我,
尚在人間。
——魯米
有一段時間,我想著要不要擁有一部Kindle,我不知道拿它做什么,誠然它不能代替我最愛的紙本書。最近,我下載了一個手機Kindle,驗證一下我的預測,很驚奇地我用它在完全空閑的時間,一點接一點,看完一本小說。于是,我得到的結論是,Kindle適合看小說,跟著故事走,不需要做很多筆記,想看就看,想停就停。
這本小說是《島上書店》。
因為是電子書,我沒太在意封面,等看完全書,回頭看封面,才知道其中一位翻譯者是孫仲旭。我在2014年知道他,認識他是因為看了關于他自殺的新聞報道,說是抑郁癥。他翻譯的多數是嚴肅性的文學,至今,除了這本,我還沒看過其它,不過以后還有機會。即便有明確的病因,也不能完全去猜測他的人生和意圖,只是單純希望去見識曾被他捧在手心的文字。在我心里,翻譯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是連接不同語言背景下的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因為它,一個思想世界得以跟另一個精神世界相連。翻譯者在這之間游離,帶著一種無私的精神助力。
這本書給我的一種別樣感受是,我時不時會偷笑,為作者機智地營造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出其不意的落腳點,不唐突之余,還讓人開始聯想自己的生活。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動之處是,它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愛的痕跡。
一個潦倒不堪,單身一人,且被多數人認定為自私,傲慢的書店老板A.J.,竟然愿意無條件收養一個陌生孤兒。這是愛。因為在乎,所以他學著去在乎并且愛上跟孩子相關的一切事情。長大后的孩子像他一樣,純真,簡單,愛書。
"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
書店老板A.J.和艾米兩人的愛情,是一個孤獨的人和另一個孤獨的人的相遇,相識,相知和相愛。沒那么多波瀾壯闊的情節,一個瞬間覺得他懂她的美妙,已足夠溫暖和滋潤那顆渴望被呵護和關懷的心靈。尤為讓我偷笑的是,當書店老板A.J.說出《真愛如血》的情節時,給艾米的感覺是,他聽我說話了,他懂我說的話,他還愿意與她交流他們倆相互的感受。
"他寫道:“很遺憾你受傷了。一直盼望聽聽奈特利出版社夏季書單上都有什么。希望我們可以很快重新安排時間。另外,我這話說得可是不容易——‘給賈森?斯塔克豪斯[71]喂吸血鬼的血,就好像給糖尿病患者奶油巧克力蛋糕’。”六個小時后,阿米莉婭回復道:“你看了!!!” A.J.:“我看了。”"
有一天,那個讓你怦然心動的人,會驅使你想去接近,想去了解,想去擁有,你也不懼怕,也無須懼怕。似乎整個世界都在告訴你,你很愛她,你必須愛她。那一次后,兩顆心愿意走的更近,貼的更近。就是這樣相互懂得的根基,讓他們的愛情顯得格外牢固和穩重。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
蘭比亞斯在剛與伊斯梅親近后,發現她收藏著《帖木兒》,一時驚訝和不解,他大可去問個究竟,但是他選擇尊重伊斯梅的隱私和保護她的秘密。因為愛,所以他不愿輕易摧毀他們倆之間的信任。很多外人看起來的理所當然,或許是別人難以啟齒的傷痛。
書店老板A.J.去世后,書店的何去何從,成為了一個被熱烈討論和猜測的問題。誰都可以為了自己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蘭比亞斯和伊斯梅決定把書店買下來,由他們經營。不僅僅是愛書,更重要是他們愛艾麗絲島,這是一處會因書店而生發光芒的地方,而這里的人也會因為書店的存在而更加的快樂。這是他一路走過來的感悟,某種意義上說,他與前書店老板A.J.的交情,已帶給他以心靈的滋養和自由。
沒人可以否定孤獨的存在。
一個小孩仰望星空,會想“我從哪里來,我的媽媽是誰”,這是她可能在經歷不能表達的孤獨;
一個單身的男人,得過且過,不收拾不追求不快樂,他可能在經歷無人無事可讓他愛的孤獨;
一個女人,勤奮工作,熱情地與人交往,可依然找不到讓她傾心所愛的人,她可能在經歷懷疑愛情的孤獨;
一個女人,遭遇丈夫的出軌和背叛,還背負一個沉重的秘密過了好多年,她可能在經歷恐懼和擔憂帶來的孤獨;
……
只要細細體會,這本書里面,展現了各種各樣的孤獨形態,它讓我產生共鳴,但不覺得悲傷,似乎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告訴我,這種孤獨是好的。因為孤獨,所以人可以真實地看到自己,并且承認自己,當他們碰到愿意觸碰他們孤獨的人,孤獨已經被轉化了。我在他們身上找到孤獨的影子,卻也看到了希望的種子。
不要相信“孤獨是一時的”這樣的謊話,孤獨本就是人的常態,從早到晚,從年輕到年老,只是它以不同的樣子,不確定的時間出現。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愛書,愛看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也許就是一種純粹愛的體驗。無需理由,無需限制,只是愛,因為愛,所以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想要跟同樣愛書的人交流,想要寫一篇篇經由文字而成的故事,想要與書同枕共眠,甚至想要成為書。
不是因為書許給我多少人生道理,而是因為看書,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其他人,看到了世界。
"我們讀書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后就不孤單,我們并不孤單。我的生活在這些書里,他想告訴她,讀這些書吧,了解我的心。我們并不完全是長篇小說。他幾乎就要想到一直在想的比喻。我們并不完全是短篇小說。此時,他的生活似乎跟那最接近。到了最后,我們是作品全集。"
有一天,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成為文字,成為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