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幾個微信號,加的好友也比較多,所以經常會收到形形色色的問題,有時候請教學習,有時候咨詢情感,也有時候,只為了純粹發一發牢騷。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禮貌且當時好友沒現在這么多,我基本都會一一回復,后來數量再多幾倍后,精力不夠,只能選擇性地回復。
陌生人,我祝你們好,但我沒法幫你們更好。
如果不算群消息的話,我每天收到的信息不下百條,加上群消息應該在5000以上了。如果只回復個人信息,每條編輯好,來回互動算十分鐘的話,全回復就是1000分鐘,核算為16.7個小時,基本是全部白天。
時間不夠,同時我也不喜歡閑聊。
很多人加好友后,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直接就拋一長串問題,然后讓我回答問題;
還有人看到我朋友圈分享喜歡的書,就說是我朋友(我怎么不認識你這個朋友呢?),讓我送他幾本書;
還有更過分的,說我好友比較多,讓我幫她轉賣她的私人物品,但我們根本就不認識。
記得之前一個剛加我好友的人,上來直接就甩了三四篇文章,讓我幫他分析分析。第二天剛好沒事,我就看了下,并且用語音回復,但發過去時,顯示我已經不是他的好友了。
可能他是一位雷厲風行的領導,嫌我做事效率太慢。
02
現在網絡上給這種類型的人起了一個名字,叫“伸手黨”。應該來源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八個字,可能父母對他們很寵愛,所以把其他人也當成了他們的監護人。
有時候反過來一想,我也有點佩服這種類型的人,因為大多數人平時很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怕占用別人的時間,也怕耽誤別人休息。
人來人往,你幫我,我就幫你,但也僅限于朋友和身邊的熟人之間。
但“伸手黨”們就不一樣了,他們不管認不認識,上來連招呼都不打就給你拋問題,如果你不及時解決,他們還會心生怨氣,覺得你沒有愛心,連一點小忙都不愿意幫。
如果你擅長寫作,他會給你直接扔文章鏈接,說:“你寫作那么好,指點指點我吧。”
如果你擅長攝影,他隨手拍一張連基本構圖都沒有的照片,就讓你幫他點評;
如果你剛好在朋友圈賣點東西,他們會先表達不錯,然后讓你減價三分之二,再包郵賣給他們。
有的人,直接點視頻要和你聊天。
……
只能占便宜,不能吃虧,這是他們的行事原則。
還有更多人,天天群發消息,今天要查刪人,明天讓你幫他點贊,后天又是幫他轉載朋友圈的第一條信息。一般這種連基本禮貌都沒有的陌生人,我直接就刪除了。
記得上次元旦我們公號做活動,我們三人自己出了兩千塊錢給人送禮物。結果就這樣,還有人挑肥揀瘦,覺得送的東西不夠,非得要更貴的。最后氣呼呼地把禮物收下了,連一句“謝謝”都沒有。
“憑什么?”我其實挺想問這三個字。
03
前兩天我在看陳海賢的《幸福課》,里面講到其實我們并沒有別人看起來那么好。當時我被這個點觸動了,很多時候,當別人覺得我們這好那好時,其實我們才了解最本真的自己。
以前的我,也會花很多心思去迎合別人,怕別人覺得我不好,覺得我不夠禮貌。一來二去,有點討好型人格的意思了。
很累,而且一點都不討好,三番四次,像個奴才。
那時候我是一個“來者不拒”的人,不敢說不,不敢有一點拒絕,擔心得罪別人,害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現在想來,真是戲太多了。
我自己也只是個普通人,每天都有工作要做,有任務要完成,有煩心事,有挫折,會被批評,會遇到麻煩。大多數問題我都是自己消化并處理了,因為不給別人添麻煩,真的是一項基本美德。
所以想通這點之后,我便開始放飛自我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可以提升自己的地方,對于“伸手黨”,我選擇說“不”。
我們都不是誰的誰,我沒有能力幫你撫慰你的矯情,你也沒有義務解決我的各種問題。
各自安好,便是最好。
04
于是我想到了一個詞——“邊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交往,應該尊重各自的邊界。
也就是長大后我才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與別人保持親密關系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強大的獨處能力是人格走向完善的前提,而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在與他們建立親密關系時,都會遇到麻煩。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你還怎么去照顧別人?
放在“伸手黨”身上也很合適,你自己都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好好解決下問題,怎么就好意思去麻煩別人呢?而且是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系的陌生人。
這種行為對自己和身邊人,其實都是一種消耗,以為邊界被打破的時候,沖突一定會來臨。
或早或晚。
而在這樣一次次伸手麻煩別人的過程中,你的信用、人品、資源,慢慢就被敗光了。萬物都有兩極,喜歡占小便宜的人,肯定會吃大虧。
前段時間朋友給我分享了一張微博截圖,看完我隨手就點贊了。
這篇文章的最后,我再和“伸手黨”說兩句話:
第一,你真的很煩,也很沒禮貌。
第二,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