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培根這個名字并不一定是家喻戶曉的,但是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卻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雖然這個論斷的提出并不是出于引起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和重視,但其后來確實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英國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全才,培根一生也都在踐行著他的這一主張。他博覽群書,看盡世間萬象,所涉獵的領域不僅限于哲學、科學,在文學、心理學、法學、教育學以及歷史學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一生筆根不輟,寫下了《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等多部科學哲學專著,推動了科學哲學的發展,被馬克思評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但就個人而言,培根哲學里最讓我深受啟發的還是他對于人生的解讀。在他耗費了最多心力寫下的《論說文集》中,培根系統的闡釋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展現了他對于人生、生活以及世事萬象的看法和主張。雖然其中有些觀點備受后人爭議甚至是詬病,但仍不妨礙它成為與《夢田隨筆集》、《帕斯卡爾思想錄》并肩的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之一。本文正是以《論說文集》為基礎,淺談自己對于培根人生哲學的理解。
《論說文集》的完成
《論說文集》共三版,其中第一版發行于1579年,十年培根僅36歲。全書只收錄了十篇文章:《論學問》、《論辭令》、《論禮儀》、《論從者與友人》、《論請托者》、《論消費》、《論養生》、《論榮譽與名聲》、《論黨派》以及《論交涉》,培根通過這些主題開始闡述自己對人生及生活的理解。而這些文章在1612年該書第二次出版時又得到了更加精心的修改,并且全書的文章數量由原先的10篇增加到了38篇,論說所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解讀也更加深刻,但培根并沒有就此止步。1625年,《論說文集》迎來了它的第三次出版,培根對前一版本里收錄的文章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不斷的融入自己新的人生體驗和哲學思考,全書的內容也擴展到了58篇,論說的主題從哲學問題到政治問題,再到日常生活,雖不能說面面俱到,但已足夠后人在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人生里細細咀嚼。
而事實上,即使有了第三版的問世,《論說文集》也并不能算真正的完成。因為直到去世前,培根仍然在寫,只是未來得及發表。因此,在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諸多版本里,編者都加入了第五十九篇《論謠言》的殘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培根用了一生的時間來寫作和打磨這樣一本《論說文集》,既展現了他認真審慎、勤勉刻苦的治學態度里,也體現了他對待人生的細致與嚴謹。
培根視域里的人生百態
培根《論說文集》的魅力在于,作者將人生數十載的經驗教訓凝結在五十八篇半的文章中,簡練而全面,以人生和生活中的點滴為材,作哲學向的深刻思考。既有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深度,又有人人皆可讀可想的親和力。美國著名學者、《世界文明史》作者威爾?杜蘭特在評論培根《論說文集》時說:“《培根論說文集》屬于為數不多的應當咀嚼消化的書。你很難見到在這么小一個盤子里盛這么多肉,而且烹制得如此色、香、味俱全。”可以說,《論說文集》呈現了培根視域里的人生百態。
他討論真理,認為人不應該沉溺在“自負的理解、悅人的希望、虛假的評價、隨意的想象之類”,這些虛妄的幻想蒙蔽了真理之光。這與他在哲學領域所提出的“四假象”學說相呼應,認為人們欲求真理,需先撥開認知里的“迷霧”。在這里,他以謊言與真理之間的利益糾結為出發點,指出了人們苦求真理而不得的原因所在,從哲學、神學以及世俗事務等多個層面逐一分析了真理的內涵,以啟示人們探索、認識和相信真理。
他討論迅速,認為真正的迅速與否關注的不應是時間的長短,次數的多少,而應當是工作的進展。他說:“在賽跑當中,速度依靠的并不是步幅之大或者抬腳之高。同樣,在工作上,獲得迅速所依靠的,是保持與事情的接近,而不是同時做工作中的太多事情。”而對于如何使自己迅速起來,培根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提倡有規劃的行事風格。而這種規劃需要個人認真聆聽和收集相關消息,拒絕重復造成的時間浪費,在工作安排上分清輕重緩急,懂得抓重點,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他的這一論說讓我不禁聯想到當下社會時常被熱議的話題“拖延癥”。顯然,這個在今天讓很多人苦惱的問題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經在培根這里得到了解決。而如果人們可以向培根所提倡的這樣,拖延癥也就可以很容易被克服,繼而帶動的是整個社會效率的提升。
除了這些理性的問題,培根也討論情感。他談論愛情,認為愛情會使常人的理智被湮沒,陷入兩種極端的狀態里。因此,他主張人們學會把愛置于恰當的限度之內,或將之自然普及與眾人,使人變得仁愛而慈悲。他說:“夫婦之愛創造了人類,朋友之愛改善了人類,但淫蕩的愛則腐蝕和貶低了人類。”以此表達了對于愛情的肯定、尊重以及審慎的態度。而他在旅行、園藝及養生等方面的討論,也都顯示出其個人在生活情趣上的修養。
對各種知識信手拈來的論說,也得益于培根優越的出身和年幼起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他對于所有生活瑣碎的思考都細致的讓人佩服。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思考著、在思考中更加細膩的生活著的秉性,也恰恰與他所取得的成就彼此呼應。但培根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風順,更準確的說,他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父親死后,家道中落。培根開始了漫長的對權力、名聲和金錢的追求。或許也正是這總是欲求而不得的經歷,使得培根在與政治、權力等相關話題的論說上備受爭議,對于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培根現實的行為與自己在書中所推崇的背道而馳,因而受到了后人的詬病。
他談論司法,義正言辭的指出對法官而言“正直是他們的命運和獨特的德行”。他說“一個不公平的判決所帶來的傷害,超過了許多不公平的例子。因為這些不公平的例子只不過是弄臟了溪流,而不公平的判決則弄臟了源頭”。他談論財富,主張“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地獲得的財富,清醒的使用財富,愉快地施予財富,心懷滿足的離開財富”。這些論述無疑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然而正是這些提出這些論斷的人,也就是培根本人,卻在自己任大法官之職時,在審理一樁案件時接受了訴訟人四萬英鎊的賄賂,并且不止一次地罔顧法律做出錯誤的判決,最終被趕下了臺,受到重罰,雖然之后受到了國王的特赦,但其政治生涯也還是在此終結。
此外,培根在書中還極力肯定朋友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并舉出了大量的史實來論證友誼的兩個果實(即“使心中的郁結和壅塞得到解脫和宣泄”和“在理解力上產生出健康而又最大程度的力量”)。理論上來說,培根應該十分珍惜朋友,而現實卻是,培根為了追求自己所想要的權位,背叛了在其困難時一再向他施以援手的朋友艾塞克斯,以嚴厲的政治手段懲處了這位朋友,促成了他被處死的結果。
顯然,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道德的層面上來看,培根的這種做法都是不堪的。這種近乎于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的行為,讓培根的人格飽受爭議。而這些爭議,他顯然也是知道的。在《論高位》中,培根說:“職位的升遷是費力的,而人們吃盡了辛苦,卻又獲得了更大的辛苦;職位的升遷有時是可鄙的,人們通過有失尊嚴的手段而成了顯要貴人。”縱覽培根生平,可以看到培根并不是站在一個“旁觀者清”的視角來給世人提供指導,而更像是以一個親歷者、過來人的身份在感嘆,在總結。因此,這一段文字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我似乎可以感覺到作者的無奈與辛酸。縱使他的政治生涯有過輝煌,縱使他實現這些輝煌的手段不夠光明,甚至可以說是卑劣的,但當他說出這樣一段話時,他似乎是從年輕時的狂熱里清醒過來了的,同時也是落寞的。而在《論高位》的最后,他所說的那句“他在履行職務的時候,成了另外一個人”,似乎也是在為自己當年對朋友落井下石的懲處行為做最后的、略顯無力的辯白。
最后,我想說,培根《論說文集》在很大程度上向我們全面地展示了一個人生活中應該努力的方向。雖然培根本人并沒有完全像他在書中所主張的那樣生活,但是這并不能作為我們否定培根人生哲學的依據。畢竟,歷史有歷史的局限,培根有培根的無奈。我們仍然應該感謝他,用一生的心血寫下了這樣一本《論說文集》,給我們的人生和生活提供了指導,為我們勾勒了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中應有的一些樣子。而當我們批判培根的做法不夠磊落、言行不一時,也更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磊落的、言行一致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