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 ?“我是我的我,你們是你們的自己!在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漫長的過程中,你們真正要做的是——通過學習發現自己是誰!
? ?打一個比方,假如你從來沒做過化學題,你不知道你非常喜歡化學;假如說你從來沒有寫過作文,你不知道你有一支好筆。那么,我么在學習的過程中,難道是一個復讀機嗎?他說一句我記一句,他說一句我記一句嗎?不是!
? ?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了解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最終愛上自己!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你知道有多美好。但是,不能以犧牲青春的歲月為代價!在我十七歲的時候,我做十七歲的美;我十八歲的時候,過我十八歲的美;我二十八歲的時候,有我二十八歲的美;我四十八歲的時候,如我一樣站在臺上,有我四十八歲的美!”
? ? ? ? ? ? ? ? ? ? ? ? ? ? ? ? ?——王潮歌《我是我的我》
我是我的我:壓力為動力,為自己為愛而戰!
? ?高考前一天,三年前的那些場景,歷歷在目,我還記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最后一次跑操、記得我們最后一次宣誓、所有老師的祝福。三年過去,看著學弟學妹們緊張的狀態,看著朋友圈中處處的或甜蜜或痛苦、或鼓勵或調侃的語言,百感交集。我在想,其實所以經歷過、正經歷高考的我們,在最后一天,我們的學習范圍、考試技巧、知識水平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了,但是有一點是我們可以去提升的也是很多人所缺失的,那就是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高考。
? ?我記得我們那一屆,身邊的很多伙伴都會出現“考試焦慮癥”,包括我自己也有一定的表現。我們想的更多的不是我們考上了哪個大學會過怎樣不一樣的生活、會向著哪些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對于這些我們沒有選擇權,更多的是:高分才是王道!考到了多少分,才可以報哪個大學、才可以挑心儀的專業,否則就是專業挑我們。也會去想:我要是考不好怎么辦?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對不起爸爸媽媽、在別人面前失掉了面子……
? ?可是仔細想一想,這些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我們沒有辦法去決定面對試題的難易程度,我們也沒辦法決定高考那天是否炎熱我們會不會中暑……我們能夠決定的是自己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這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考試,我們能夠決定的是自己能否拋開雜念全力以赴!
? ?高考前一天,作為學長學姐,我們能夠做的是告訴學弟學妹們如何更好地在考場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正常發揮,按照自己的經驗來講如何安排答題的順序;
? ?高考前一天,作為老師,學生更想要的不是考前押題,而是更自由輕松的環境,老師可以幫我們打破寂靜無聲的壓抑氣氛,讓大家能夠安心休息;
? ?高考前一天,作為家長,孩子們想要的是他們的肯定與鼓勵——不管如何,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做自己就好!
? ?高考前一天,作為自己,我們能做的、能調整的才是最重要的。放空自己,要告訴自己第二天我只需要寫好每一個字、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公式就好,每寫對一個,距離自己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高考很棒,我們可以更快地接近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但就算沒有預想中的成績,目標就在那,只要想去,我們還是可以去到的,只是時間會較長一些而已。愛自己、愛父母、愛老師,保證寫下的是用心的就好,其余的盡力而為。這才是全力以赴,是動力以赴,而非壓力以赴。
? ?寫到這里,有人會講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來談何容易。確實,這是我們要去努力改變的,為了自己的后代、也可以更多地給學弟學妹們更有用的建議 。
? ?面對高考,絕對不是高中三年的事,是從小開始,當然并不是我們平常意義所說的讓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去各種補習班、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按照父母的意愿活著,而是從小,就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為了自己的理想我們要去做什么。這樣,對我們來說,高考就變成了一個踏板,而非是獨木橋。獨木橋上的廝殺是血腥的,千軍萬馬留一人;踏板的跳躍是美麗的,一個又一個青春的身影觸摸到了他們的夢想。
? ?所以,作為他人和自己,面對高考,我們至少應從高一前就開始做:
? ?1.找到興趣——父母是協助者
? ?父母要協助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興趣,而非主導。《誰的青春不迷茫》中的女主角喜歡的是天文學,可是她的媽媽說要學經濟學,因為那樣有“前(錢)”途;所幸她最后的“任性”,選擇自己喜歡的天文學,于是發現了新的行星。且不論電影的情節,在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給自己的孩子選擇熱門專業,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自己的孩子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但在自己不喜歡的領域中去做事,只能是全力應付,而非是全力以赴,終究是碌碌無為地混日子,悲哉!
? ?父母總是最理解自己孩子的人,他們的支持與否會是孩子進行選擇的關鍵節點。記得我當年的高考成績,可以報較多211、985的工科學校,但是我不喜歡學物理,雖然別人說工科女以后會很有前途,爸媽也曾經問過我要不要學理科專業。但我的反饋是不學習有物理的專業,這就意味著我不會選擇理工科。雖然我是一個沒怎么有主見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幫我拿主意的女生,但幸運的是,在自己的專業選擇方面,他們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否則試想現在的自己,一定是被物理整得死去活來。
? ?2.學習重點——老師是引導者。
? ?高考前后期的時候,經常會有同學抱怨說:寒窗苦讀12年,學了那么多語文數學英語,到最后有什么用啊?就換了一紙文憑?!其實不然,我想,老師們不僅要給學生講知識點,更應該讓他們看到為何要學這些東西、學習的重點是什么?比如說,我們學習語文是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溝通能力、表單能力;我們學習數學是鍛煉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即理性;我們學習物理化學是能夠更好地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不致于出現迷信現象;我們學習地理最簡單地也要學會看地圖。
? ?不是為了教知識而去上課,讓學生看到背后的價值,才是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 ?依舊是我切身的例子,我不喜歡學物理,因為我不喜歡學公式,不喜歡別人對我說沒有為什么!不要多想就這樣做就對俄!在最開始學習物理的時候,很多現象和我認知中的是相反的,但當我和同學交流的時候,他們會說“就是這樣做的呀!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老師講課時候會強調“按照這個思路來,就這么做就對了!”我是一個在實踐中學東西會很快舉一反三并且理解的人,然后才是回歸到公式,可是當我得到那樣的回復時,內心是抵觸的,長此以往,喪失了對物理的興趣,所以不再喜歡理工科。
? ?然而當今年的北郵微職場職業溝通力訓練進行的時候,第三周第四周是讓學員講自己專業的知識點,我突然發現理工科并非是我想象中的那般索然無味——活靈活現的萬能“圖靈機”,應用于生活中的“傅里葉變換”……不止是我自己,很多聽過這些伙伴們講解知識點的戰友們都說:如果當時自己上高中的時候,有老師這樣講,我們愿意做學霸!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 ?學習一定不是單純學表面的公式、定理公理,和條條款款的知識點;而是要知道學的是什么,從而可以更好地激發興趣。
? ?3.真實呈現——學長是鼓勵者。
? ? 我們都還記得,高中的、初中的,甚至小學的老師會對我們說:“等你們上了大學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沒人管你了!”通常高中學校會有一些學長學姐和學弟學妹們的交流,這時候會有老師和家長引導道:“你們看!某某學長是清北人大的、是985的,多厲害啊!多光榮啊~”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長學姐們的分享通常也就變成了自己是做了多少多少題、熬了多少多少頁才有了今天的成績。但他們沒有告訴學弟學妹們,進入大學找不到自己興趣的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專業或者根本無厘頭的無奈、發現自己只會學習而不會溝通交際的失落。所以在學弟學妹們進入大學后,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大學生活和學長學姐們、老師講的不一樣,和自己預想的有落差,他們在重演著學長學姐們的困惑。
? ?那么,作為學長學姐的我們,要如何去做?——最真實的呈現就好,告訴大家的努力,但同時告訴大家自己的迷茫與困惑,然后提出建議,告訴學弟學妹們除了學習,還要學會哪些能力,比如合作、比如良性競爭、比如與人有效溝通。然后做出鼓勵,告訴大家我們的學習能力不僅僅是要幫助我們提升成績,更可以幫助我們去學習一些必備的技能。
~~~~~~~~~~~~~~~~~~~~~~~~~~~~~~~~~~~~~~~~~~~~~~~~~~~
? ?所以,也明白我們為何要繼續去進行職業化基礎素養的操練,是為了補缺,也是為了讓我們在未來為人父母、為人教師、為人學長學姐之時做出更好的協助;倘若在我們的前十二年學習過這些內容,我想我們的迷茫或許會少一些,像是很多國外的孩子,從小便會有自己夢想,然后為之奮斗!這是幸福的。
大學三年,愈加體會到這些事情的意義所在,但最為重要的是,就像開頭所言,我們要通過學習“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最終愛上自己,過每一個年齡應有的美”!全力以赴,為自己為所愛的理想而戰~
共勉,有著相似經歷但同時不曾放棄還在奮斗的我們,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