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吐槽評論在知乎上反響還不錯,但是diss我的也有不少。最典型的是下面這位。
這位仁兄倒是蠻心直口快的,本人第一次寫,還沒找到自己的風格,難免會有缺點,表情包太多也是事實,因為只是一篇吐槽,還是想讓人看起來輕松一些。
既然有人不喜歡,那么今天就換種寫法,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今天還是要從《那年花開月正圓》說起。
此劇開播后豆瓣評分一路走高,一片叫好之聲。
這得益于精美的服化道,絕妙的懸念設置,甜到齁的男女主感情戲,最關鍵的還有老戲骨的加持。
老年天團登場。謝君豪,張晨光,劉佩琦。
這張劇照本人最愛,三人呈三足鼎立,三人分別端茶(穩如泰山),執扇(成竹在胸),托腮(進退有度),面前的棋局也展示了三人的勢均力敵,配以水墨畫背景及扇面極具中國古典美。有人會說周老四有什么本事跟兩位土豪并駕齊驅,而我認為周老四不為身外之物所累,不論出什么事,進可攻,退可守(跑),行事粗鄙卻也獨有見地(見下圖)。憑這些他足以與另二人平起平坐。(僅個人見解)*
說到此劇中的老戲骨,討論的話題似乎都集中在張晨光老師的身上,因為前期劇情都集中在吳家東院,從富庶安寧到危機四伏,再到家破人亡,精彩的劇情沖突給了張晨光老師充分的發揮空間。
氣定神閑的吳老爺,六椽廳運籌帷幄的大當家,最精彩的是吳家后期接連遭到打擊后,張晨光老師用精湛的演技將情緒一步步推向高潮。
無論是吳聘葬禮上傷心欲絕又拼命克制的樣子,還是得知周瑩懷孕后欣喜若狂,喜憂參半的神態都刻畫的精準無比,讓人感同身受。
不好意思放錯了
然而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另外一個老戲骨,沈四海的扮演者,謝君豪。本劇前期似乎沒有給他太多的戲份,但隨著劇情發展,后面或許會有很精彩的表現。
今天想說的是他的另一部作品,南海十三郎。
先簡單介紹一下,謝君豪,這個名字可能聽起來并不耳熟,但是說起他演的另外一個角色酒劍仙,仙劍奇俠傳中李逍遙的師傅,估計很多人都知道。
一飲盡江河,再飲吞日月,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劍仙。
謝君豪名氣不大,為人低調,在許多劇中都演配角,包括前段時間大熱的心理罪等等。
但他卻是實實在在的影帝。曾憑借《南海十三郎》擊敗哥哥張國榮《春光乍泄》獲得第三十四屆臺灣金馬獎影帝,足以見其實力。
而《南海十三郎》這部電影也成了當年最大的黑馬。豆瓣評分9.1。
在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看來,這部電影97年的港片沒有華麗的蒙太奇,沒有優美的鏡頭語言,畫面構圖也是平平淡淡,電影里所有的場景都給人亂糟糟灰蒙蒙的感覺。可我仍然推崇它,我仍然覺得它在我心中的地位等同甚至超過《肖申克的救贖》。
如果說《肖》所表明的是人在被有形的牢籠困住后怎樣保持內心的自由與信念。那么《南》則表現了人在被無形的牢籠(家國憂患,社會環境)困住后怎樣堅持自我的信念而寧折不彎。
而后者的難度遠遠大于前者。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影片講述了一個恃才傲物的文人的一生。
故事從一個街邊說書人開始。
一群人圍著說書人等待他講一個名叫南海十三郎的人的故事,這個說書人講的聲情并茂,十分吸引人,引來眾多人圍觀。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一首七言絕句先概括了他的一生。
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譽镠(liu),因家住南海,排行十三,故起藝名南海十三郎。
十三郎小的時候伶牙俐齒,調皮搗蛋,燒校長蚊帳,支持五四運動,跟爹油嘴滑舌。擅下象棋,酷愛粵劇。
長大后更是恃才傲物,性格怪癖。他在一場舞會上認識了一生都無法忘記的女人,lily。并且來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失敗的搭訕。
Lily由吳綺莉飾演。
隔天,得知lily即將回到上海,在苦留未果的情況下,跟家里一聲招呼未打就追隨lily去了上海,音信全無。
兩年后潦倒落魄的回了老家,落了一身的情傷。誰也不知道這期間發生了什么。
此后他便恢復了正常闊少爺的生活,因為對粵劇為精通,所以常聽當時紅極一時的薛覺先的戲。
因為對劇本不滿意,毛遂自薦寫了一部寒江釣雪,深的薛覺先的賞識,聘為編劇,從此以南海十三郎的藝名縱橫與粵劇界,各路名角紛紛請他寫劇本,《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人未歸》等等。凡是他寫的劇本,場場爆滿,名聲大噪,風頭一時無兩。
名氣與才華吸引來一個名叫唐滌生的年輕人,此人才華橫溢,態度誠懇,感動了十三郎收其為徒。師徒二人亦師亦友,恰如伯牙子期一般。
這個畫面是我認為最美的一個畫面了
好景不長,抗日戰爭打響,國家的苦難開始,個人的命運也開始走向悲劇。
最終十三郎會怎樣結局,為免影響觀影感受,就不說了,強烈建議各位去看原片。
這部電影前半部分幽默詼諧,后半部分潦倒悲涼,前面的開心快樂在后半部分的襯托下顯得愈加凄涼,仿佛南柯一夢。
世事無常,最美的都變成了夢魘,怎能不讓人唏噓?
十三郎集天才與瘋狂于一身,系功名和潦倒于一世。 張愛玲也曾寫過:“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天才總是不容于世的。
影片的最后,杜國威扮演的說書人,追隨著一個像極了十三郎的人的背影離去,也表達了編劇要當十三郎傲骨氣節的追隨者。
本劇除去十三郎以外,其他的人物也塑造的有血有肉,比如唐滌生,他才華不下于十三郎,而他的抱負也是無人能及。
真是不能再戳心了,文章有價,并不是讓它值多少錢,而是在股票,黃金,世界大事都化灰化土后,隨風而去后,它依然會被人欣賞,會永存。
而唐滌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他的《再世紅梅記》“畫欄風擺竹橫斜,如此人間清月夜。愁對蕭蕭庭院,疊疊層臺。黃昏月以上蟾宮,夜來難續橋頭夢,漂泊一身,怎分派兩重癡愛?不如彩筆寫新篇,也勝無聊懷舊燕,誰負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旋律我不懂,但是詞任誰看都是清雋雅麗,讀后唇齒留香。
另還有十三郎最初對唐滌生的教誨。
每每我想寫東西時,總會陷入一種糾結,因為網絡時代,所有事物更新流行的速度極快,今天百萬字網絡小說盛行,明天又流行公號快餐文,后天流行雞湯,大后天又流行段子。
實話說,每個類型我都寫過,甚至一度陷入迷茫,在看過這部電影后如醍醐灌頂,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無論寫什么,僅僅模仿是沒有出路的。眼光放遠一點,不要太功利。
你看,一部好的電影能帶給人多少啟發?
另外就要說一下謝君豪在本片中的表演了。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他的演技都集中體現在后半部分,與唐滌生多年后重逢的場景。
師徒二人隔門對詞,一開始十三郎并不知道門后是唐滌生,唱到:“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時,忽然緩緩抬頭,目光向前平視,臉部肌肉放松,表情陷入迷茫,前塵往事歷歷在目,不禁讓人悲從中來。
接下來,瘋癲了許久的十三郎清醒過來。接著唐滌生的詞唱下去。
一字一字吐音很重,胸口起伏,每唱一句都伴隨一下停頓,仿佛思緒很紛亂,每一句話都是從胸腔里吐出來一般,讓人非常心酸。
另一段我認為極有感染力的表演是在他得知父親死后。
眼珠上翻,眉頭微皺,表情非常凄涼,看電影時看到他這個表情會非常扎心。之前看在線版時,這一鏡頭彈幕非常壯觀。
然后隨著家仆的敘述,他的表情逐漸褪去了哀傷,變得沒有了任何情緒,可以說是呆滯。
此時配合過去時光的閃回,仿佛在跟人世告別似的,從此切斷了與這個世界的一切聯系。
“我要走了,我要出山了” “您跟師傅說了嗎” “上山容易,下山還會難嗎?”十三郎清醒時說的最后一句話。
就此看破紅塵,頓悟一切了。
那時謝君豪年齡才34歲,這樣的演技還不叫出神入化?
令人敬佩。
電影最后,打出了如下鏡頭。
那么我的文章最后,也謹以此片,與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