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整日與文書和各類書籍打交道的人來講,寫篇文章應該不是太艱難的事情,但如何把文章寫好,寫得優(yōu)美深邃打動人心,卻又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關注了許多每日更新的微信公眾號,我對于寫作者們的毅力和能力皆表示敬佩,每日堅持寫作,需要的不止是大量、新鮮的素材,還有極為強大的自律能力。其中一位書寫者曾在文中分享心得,她每日五點必準時起床,簡單洗漱后便坐在電腦前,不完成一日的寫作任務量,不會起身,哪怕上廁所。就是這種高度的自律精神,才使其僅用半年的時間便與簡書簽約。
寫作的過程猶如春蠶吐絲,蠶寶寶只有吃下去足夠多的桑葉,才有吐絲的資本和可能。同理,一個寫作者只有在擁有大量豐富的閱讀和經(jīng)歷后,才會打開創(chuàng)造的源泉。動筆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在動筆之前,卻需要做足夠多的功課。
當然這里也涉及到個人天賦的問題,或者準確具體地說,是關乎熱愛與否。如果熱愛一件事情,便會自動自覺自發(fā)地去做,會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途徑去參與,去研究。比如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給自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詞好句會主動記下來,這是沒人教過的,完全自發(fā)的行為。而好詞好句的摘抄和積累卻是學習寫作最基本的功夫。
還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普通人看到一棵樹就是一棵樹,最大不了的會分辨一下樹的種類,但寫作者不同,他們看到一棵樹,會觀察樹的形狀、枝干,葉子,會尋找花朵和果實,會去通過樹木的長勢推測季節(jié)的深淺遠近,甚至還會嘗試通過樹皮上斑駁的紋路去想象樹木在歲月中曾遭受的風霜和雨露。
一棵樹在這里并不僅僅代表著它自己,它還可能代表著所有的樹和任何的樹。
寫作者還離不開生活本身。當然,每個人都在生活,但寫作者的生活又與普通的生活有別,他們的身體站在生活的現(xiàn)場,但心靈的眼晴卻在遠處。他們參與、體會、感受,之后開始書寫。
毫無疑問,豐富的生活閱歷對寫作有直接的幫助,但這并不意味著為了寫作這件事情,寫作者需要去經(jīng)歷或者自創(chuàng)波瀾起伏的生活,他們可以通過別人的分享或者短時期的體驗來獲得感受,像演員在表演前體驗角色般的去體驗生活,參與其中,感同身受,之后再訴諸筆端,形成文字。
當然寫作者也有獎賞,那書寫過程中不斷的思索、追問、推斷、假設,讓他們在追求答案的同時,亦獲得了諸多對待問題不一樣的視角和方法,A是可以抵達羅馬的道路,B亦是,沒有哪一條道路是最正確的,每一種選擇都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單看你愿意拿什么去支付。
往更深層面上去看,書寫亦是日常生活的修行。那些發(fā)生的事件、情緒、遭遇的困窘或者艱難,它們發(fā)生,存在,分解,流逝,寫作者用筆下的文字記錄這一切,不抱怨,不評價,不掙扎,不抗拒,自身仿佛是一塊時間河流中靜置的卵石,在失去和承受中,學會面對一切,同時,安享當下小而寧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