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先我們再回顧一下范梅南教授對現象學教育學的解釋:“現象學教育學就是想讓我們擺脫理論和預設的概念,將我們的成見和已有看法、觀點先擱置起來,并進行有益的反思,形成一種對具體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和果斷性。”其實就是要我們去關注孩子生活世界的本真狀態。教育現象學不是教育學與現象學的簡單疊加,范梅南的現象學教育學是“做”現象學,朝向教育生活,而不是“思”教育學。它的目的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而不是現象學問題。
? ? ? ? 我今天的分享是:教育學的使用在鞭策著我們并使我們充滿活力。標題下的小字提示語:當孩子在呼喊我們的時候,他們是在召喚我們。
? ? ? ? 主題詞:教育學? 鞭策? 呼喊 召喚
? ? ? ? 文章第一段便提出問題:女人是如何做母親的,男人是如何做父親的,人怎樣成為一名教師的呢?有人一定會說孩子出生了,女人自然成了母親,男人自然成了父親,當你走上講臺,也就自然成了老師,但范梅南教授認為并不是這樣,“最初,人只是從生物和法律的意義上‘知道’了自己已成了父母或老師。注意,他用的是‘知道’一詞,并不是真正成為。他認為要想成為母親或父親,你得像母親或父親一樣的生活。于是漸漸地,人作為教育的人的存在就在生活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了。而不是你通過‘選擇’來做父母或老師。比如當孩子出生時,父母由此經歷抱著孩子、保護孩子、為孩子而不斷自我犧牲和即使一切順利也不斷為孩子擔憂的種種喜怒哀樂,這時教育意識就在我們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接觸中產生了。做父母是這樣,做老師也是如此。范梅南教授說只要他們開始像真正的教師一樣與孩子們生活和行動,孩子們就會以無法預見的方式觸動他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來談教師的使命。
? ? ? ? 范梅南說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教育作為一種召喚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時,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才會有教育學的意義,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很有趣的是,教育學是一種使命,不僅僅是從象征或玄奧的意義上而言。在孩子那里有些品質以一種十分具體的方式激發了我們,使我們接近他們。在這里范梅南教授就覺得作為剛做父母的人對寶寶睡房的聲音變得非常注意聆聽來舉例,即使我們離孩子睡房很遠,我們也能也能聽到孩子在小床上的動靜,但是我究竟聽到了什么?哭聲嗎?叫喚嗎?是哭聲使我奔了過去嗎?有時候并不是孩子的哭聲或者是叫喚聲,那么這種內心深處所聽到的聲音就是孩子的召喚。在孩子的召喚聲中還有一種我們聽到的最根本的聲音。我們體驗到這是一種力量。這是這個孩子所擁有的,征服那位能聽到的人的力量,當然僅僅被動的或木然地聆聽孩子的召喚或哭聲是不夠的,畢竟為人父母的含義就是保護和撫養孩子,做父母就意味著生活中有了召喚——教育的召喚。同樣地,做孩子就是于某個能注意和聽到他的召喚的人生活在一起。這種召喚將這個孩子和這位父母聯結起來,成為一體。教育的召喚就是那種我們聆聽孩子需求的召喚。使命感就存在于我們的聆聽當中。
? ? ? ? 當我們再次聆聽時,我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哭聲,沒有哭鬧,但是我們還是決定要去看一看孩子,這種沉靜當中充滿的就是一種召喚。就是做父母的使命的召喚。這種召喚正是責任的某種品質召喚我們的方式。教育學生也是如此,我們要能聽到學生的召喚,像父母親能聽到孩子的召喚一樣,能聆聽到學生內心的聲音。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地與我們的孩子進行活動和交流,不時地,我們做的某些事會立刻讓我們感到驚奇并進而思考:我做的對嗎?這種情境對孩子會是什么樣的呢?這兒我的責任是什么呢?我本應該怎么說或怎樣做呢?因此,范梅南教授說教育學首先召喚我們行動,之后又召喚我們對我們的行動作出思考,與孩子們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們與孩子們生活的方式,這兩者都是我們的教育性共存的表現。
? ? ? 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形成教學智慧和教學機智,關心孩子的內心體驗,在體驗中開啟我們的理解力和反思力。其實,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心靈的互動。孩子用心發出信任的召喚,我們也要用心回應,向他們發出引領性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