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身邊的人和生活,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努力做事。可為什么真正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卻寥寥無幾呢?
我們的努力是有效率的嗎,還是只是一種積極勤奮的表面現象?
要知道,低效的努力帶給我們的是時間、精力的重大浪費,是一種極不劃算的事。
以前的某一天。
跟朋友去一間空教室上自習。
大學生活中有很多沒課的時間,在這期間,朋友經常拿些學習資料去上自習,我就相比沒那么“勤奮”了,除了去給小朋友上課掙點零花錢,經常窩在寢室里找點書看,看累了會睡一覺醒了再接著看。
所以我們一起上自習并不是一個常見的情景。那天她拿著一些學習資料,我拿著kindle,都在“奮發圖強”半個多小時后,我發現我旁邊這家伙開始她的常規自習狀態了,不間斷地玩手機、吃零食、喝水、照鏡子、上廁所……
“你平時就這么上自習的嗎?”我瞪著眼問。
“對呀,不出來學習感覺心里不得勁,出來學習其實還真學不進去多少。哎,反正在自習室學習也就圖個自我安慰吧,總好過呆在寢室,有無線的環境下根本一點都學不進去。”她無辜狀。
我無言……她貌似有她的“道理”。(嗯。。我承認,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中午一起吃了個飯,她繼續去自習室“學習”去了,我則回了寢室,把小灶群的晨讀材料匯總完給了奕晴小助理。
這件事也值得一說:前一天接到助理的任務,把每日晨讀匯總起來發給她。當時只以為是把pdf轉化成word版,也沒多問一句。做的時候才發現好多都轉不過去,這個時候才想到去問助理。最后做完了,非常簡單的工作,明明十分鐘就能解決,卻用了一個多小時。
不提前問清楚、不做好工作準備就是會讓人更費心勞神。
這跟朋友自習在某種意義上有同樣的性質:低效——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做了極少的事情。
我討厭低效的感覺,這讓我覺得自己很無能。
把小任務做完后,好歹把萬維剛老師的這本《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維看世界》之前看得不夠明白的幾章看完了, 快六點了。
好困,睡了一覺。醒來八點零四分。
不知道是當天吃得多還是低效事件的影響,突然內心涌出一種強烈的罪惡感——自己今天浪費時間浪費糧食,還睡了這么久,太過分了。
然后,一點也不墨跡,立刻把每日英語閱讀完成。用兩個多小時做了7篇的讀書筆記,思路巨清晰,精神巨專注,我驚嘆自己居然可以寫字這么快,并且找到了做筆記的竅門。我不得不驚嘆自己有些時候真的夠高效。
人很容易走進低效勤奮的世界,還總為自己的努力而沾沾自喜。其實高效人士早已把工作高質量完成了,省出來的時間留給自己讓身心愉悅了。如果我們還是固執地用長時間的“勤奮”去獲取心理安慰,那就太傻了。
學會高效做事,讓自己痛快工作,然后再痛快玩耍。
來,跟我一起開啟“高效努力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