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什么是拖延癥嘛?
有人回答:
001:本來已經(jīng)計劃好的任務(wù),可是時間充裕,等等在做吧!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002:我打算明天早起跑步,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練出來讓人羨慕的馬甲線,人魚線,不幸的是第二天下雨了,在睡眼惺忪的狀態(tài)下,心里對自己說:“下雨了,跑不了了,明天再說吧?!?/p>
003:老板下達了一個任務(wù),要求在下個月初完成并上交,一看時間,還有這么久呢,不著急,等等在做吧,先忙別的事情吧,在如此的情況下,臨近快要交接的時候才想到交給我的任務(wù)還沒走完成,怎么辦?加班加點熬夜開始趕制,以至于最后的完成度大打折扣。
為什么我們會范想去避免而內(nèi)心卻無法抵制的錯誤?其實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好的方法督促完成,下面我會從三個方面告訴你
10秒計劃行動
在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文中說套用莎翁“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的句式,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抉擇就是“計劃還是率性,是個問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計劃總是必要的。在與計劃相關(guān)的格言中,我最喜歡的是:“我們不是計劃著去失敗,而是失敗的計劃?!?/p>
人人都會對自己的明天,后天,今年,明年甚至未來做出相應(yīng)的計劃,可是有句話不是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是我們周圍人總說的一句話,那么我們就要隨波逐流,自甘墮落,跟隨大眾化做一個拖延癥患者嘛?
其實往往是因為我們做的計劃太多導致自身就有太多壓力去想每天完成的任務(wù)所帶來的影響,不如我們可以用10秒計劃行動幫助我們走出拖延癥。
10秒行動,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不急于把它做完,而是立刻利用10秒鐘時間,完成開頭的一部分,先讓自己進去一個開始的狀態(tài),就如《微習慣》中一樣,比如想要早起鍛煉跑步,那么你可以先花10秒穿上跑鞋。想要做一頓美食,先花10秒去想像你想做點什么菜。想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先花10秒選出你想讀的書籍并打開,這么一個簡單的改變,做出一個小小的行動,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拖延。
10秒的行動,幾乎就是一瞬間的時間,也沒什么心理壓力,在被焦慮情緒壓倒、感到疲憊和放棄念頭涌上來之前,先獲得一點成就感,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地進入到做事的狀態(tài)。心理學上有個“蔡式效應(yīng)”,是說人天生追求圓滿,做事只要有一個開頭,就會本能地希望能夠把它完成,不再拖延。
壓縮時間
時間對我們來說總是很寶貴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懶癌”的癥狀。所以我們要學會將時間有效的利用起來,比如我們在做所熟悉的任務(wù)時候,即以前曾經(jīng)做過的,由于已經(jīng)做過(一次或多次),所以,你清楚地了解這個任務(wù)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知道應(yīng)該如何拆解任務(wù)、應(yīng)該怎樣分配拆解出來的子任務(wù)、每一個子任務(wù)都有多少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需要消耗多長時間、哪些步驟需要格外小心……在這種情況下,正確估算完成任務(wù)需要的時間是很容易的。
我們在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上做出相應(yīng)的策略和改動,在下一次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輕松應(yīng)對,比如一個子任務(wù)的文案需要30分鐘時間才能夠完成,我們會產(chǎn)生拖延的效果,但在長期的積累與應(yīng)用之下,我們已經(jīng)熟悉規(guī)律和步驟方法,可以在20分鐘之內(nèi)完成,那我們就把這個時間點作為我們的標準,久而久之做事就會越發(fā)有效率和成就感,拖延癥也會越來越輕。
減法思考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有趣的事,電子游戲的設(shè)計者對玩家的心里深諳個中之道。他們?yōu)橥婕以O(shè)計了詳盡的即時回報系統(tǒng),包括經(jīng)驗值,等級,寶物等。而且電子游戲不僅有正面回報系統(tǒng),還有負面回報系統(tǒng),例如一段時間不登錄就會減少經(jīng)驗值等。這種回報系統(tǒng)就類似于設(shè)計精良的減法思考模式。在這種模式“監(jiān)督”下,每個玩家都不由自主地“加油干活”,并且樂不思蜀。
這種思考模式也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比如我們在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獲得成就感,而當我們找人尋求幫助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jīng)“欠下”人情,我們總想在某個時候能夠還清,這是因為如果不還清,就好像有一種“東西”壓在心里的痛苦,人更傾向于先從痛苦中逃離,其次才是追求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就是做減法的動機比做加法的動機更強烈。
如果我們能夠經(jīng)常利用減法思考的模式進行,它會讓我們注意更多的細節(jié)、進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為專注,提高工作效率,戰(zhàn)勝拖延癥。
拖延只是偷懶的借口,思考才是行動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