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八十六):多磕頭,少說話。
光緒二十六年的清廷軍機處,可以說是大清數百年歷史上最昏聵、荒唐以及混亂的機構。其中6位軍機大臣在庚子之亂后,竟然有2人被清廷追責處死,成為庚子年間那場曠世之亂的替罪羊,這在清朝的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6位在接受慈禧與光緒召見時可以享受“賜座”恩典的晚清重臣,曾經決定著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走向,也將廟堂之上的雞零狗碎演繹地淋漓盡致。
清朝末年的這6位軍機大臣,按照資歷與輩份有著嚴格的排列順序。禮親王世鐸作為首領,雖然沒有什么才干與魄力,但是作為世襲“鐵帽子王”的皇親國戚,自然地位與尊卑列于第一位,而且進入清廷軍機處的辦公地點絕對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位,手里握著的是決定清廷命運的奏折與批件。排在第二的是慈禧的心腹榮祿,在晚清最后的那段時光里,沒有誰可以像榮祿這樣受到慈禧的寵信,他甚至可以和慈禧在議事時開玩笑,是決定清廷廟堂風向的晴雨表。其次是最為油滑的王文韶,一生的為官之道,秉行著“多磕頭,少說話”的宦海原則。
排列第四的剛毅是個狠角色,攀上了儲君之父端郡王載漪的高枝,足以目中無人,在廟堂上是可以與榮祿爭強斗狠的角色。排在其后的是啟秀,畢竟其背后站著的是大學士徐桐,這個慈禧都會敬重三分的老學士。排在第六位的是年少有為的趙舒翹,位列軍機大臣中的最后一位,趙舒翹是因為剛毅的保薦才得以入局,自然唯剛毅馬首是瞻,沒有自己的主見與觀點,是個名副其實的“挑簾子軍機”,也就是在軍機大臣們進入辦事地點時,在走在最前列的禮親王要踏入房門之前,跟在身后的趙舒翹要搶先幾步將房門上的簾子挑開,存在感也僅存在這件事情上。
因為禮親王世鐸不問朝事,王文韶又過于圓滑,所以榮祿和剛毅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剛毅因為只是協辦大學士,榮祿曾經皮笑肉不笑的調侃:“何不用毒藥將我毒斃?”勃然大怒的剛毅直接告訴榮祿:“不是沒有這一天!”雖然剛毅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不是榮祿的對手,但是榮祿是挾慈禧的余威而自傲,剛毅是依托載漪的前景而驕狂,兩人將清廷最重要的中樞軍機處攪得雞飛狗跳,兩人之間的角力直接被代入處理清廷的各種事務上,而且一直在都在處心積慮地尋找給對方一擊的機會,本該為大清運籌帷幄天下的軍機處,就這樣變成了勾心斗角的名利場。
在那場差點讓大清覆國的庚子之亂中,一敗涂地的清廷在戰后懲辦戰犯,慈禧無疑是幕后的真正掌舵人,但是卻得以幸免,為了平息洋人之怒,慈禧選擇拿軍機處大開殺戒,6位軍機大臣中有2位被處死,其中根基較淺的啟秀直接是斬立決,而“挑簾子軍機”趙舒翹雖然有剛毅撐腰,但最終也是恩賜自盡,成為那場庚子之亂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