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童年

? ? ? ? 我們中國人很講究吃,煎、炒、燜、蒸、炸,花樣百出,然而,最讓我難忘的還是童年時候在村子里的美味。時間如白駒過隙,童年的美好時光轉瞬即逝,然而在我記憶深處仍閃爍著那紅紅的火光,以及火光中映照出的一道道特別的美食——用火燒出的美食。隨著思緒回溯,我想分享五道許多人童年時最愛的火燒美食。

? ? ? ? 第一道火堆中燒出的美食——燒花生。小時候吃過的燒花生永遠是那么香,我常常懷念那個味道。冬天的寒風凜冽,南方還伴著絲絲細雨的刺骨寒。這時叫上村里的小伙伴,圍著一盆取暖的炭火,隨手丟一把花生進去,便能聽到它們斷斷續續發出的“噼噼啪”的聲音,約莫一分鐘后,便可撈出香噴噴的烤花生。通常,撈花生的重任都落在年紀稍長的男孩子身上,年紀較小的和女孩子就得后退,以免不小心被挑起的炭火燙傷。火星閃爍,花生香透,每每想起這樣一幅幅畫面,我都覺得溫暖、溫馨和幸福。拿起一顆烤花生,用嘴輕輕吹一把,一來吹去火灰,二來沒有那么燙,再用兩拇指用力一掰,隨著“啪”的一聲,一股帶著燒焦味道的花生仁的香味穿過鼻孔,刺激著你的味蕾,那叫一個幸福!雖然吃完花生手指頭黑黑的,但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卻超越了一切。

? ? ? ? 第二道火堆中燒出的美食——燒番薯。雖然現在的街邊上也有很多賣烤番薯的,但我再也找不到童年時的樂趣了,畢竟“烤”和“燒”是兩種不一樣的方式。每年的十月份就是番薯的豐收季。小時候,挖完番薯,總會約上幾個小伙伴到地里去,就地“起鍋”——找來一些干柴升起火堆,把番薯放在火堆邊上就可以靜靜地等吃了。幾雙帶著童真的眼睛緊緊盯著火堆,仿佛幾只極度饑餓的小鹿盯著食物,脖子伸得長長的,唯恐閃爍的火光將它們突然吞噬掉。番薯一熟就忍不住開吃了。拎起一個番薯,在手里來回打滾幾下,縱然燙感非常,可總也抑制不住貪吃的欲望。尤其在剝開燒焦的皮,金黃色的或紫紅色的番薯冒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氣的時候,那才叫誘人哩。猛咬一口,滿嘴的香甜味讓人百吃不厭。偶爾有個小伙伴心急了,燙到了嘴,蹦蹦地跳了起來,但仍舍不得吐出嘴里的番薯,此情此景真是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 第三道火堆中燒出的美食——燒玉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玉米也能燒著吃,大概在他們看來只有煮玉米和炒玉米粒這兩種傳統的制作方式吧。可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燒玉米就已經是我最愛的美食了。放學后一口勁跑到玉米地里,掰下一個玉米,拾柴,點火,扇風,把玉米皮剝光,用一根削尖的木棍串起,放在火焰上燒烤,看著玉米慢慢變黃,變黑,直到玉米粒變皺即可享用。要是蘸上香油和生抽,那香味更足。輕輕咬上一口,香甜松軟中帶著絲絲脆,令人回味無窮。

? ? ? ? 第四道火堆中燒出的美食——燒芋頭。一般的芋頭或者用芋頭做的美食固然深受許多人的鐘愛,然而燒芋頭的清香以及燒制過程的趣味,或許只有生活在鄉下的孩子才能享受到。在農村,一到挖芋頭的季節,小伙伴們就會忙碌起來。就地取材,燃起火光,大家圍在一起,有說有笑,有吃有玩,十分愜意。燒芋頭外皮黑黑的,剝出來卻黃燦燦的,吃起來又綿又香。在寒冬時候,駕著火盆,邊烤洋芋邊烤火,此番意境最佳。

? ? ? ? 第五道火堆中燒出的美食——烤魚。小時候的家鄉河水很少受到污染,小流清澈見底,小魚小蝦在水里游來游去,螃蟹躲在鵝卵石間,和諧而不失活力。難忘在外婆家時,常常叫上最好的三兩個玩伴到河里捉魚的情景。每當抓完魚蝦后便在路邊用削過的木棍把魚串起來,再架一堆火,火光冉冉,口水溜溜,等待烤魚的時間總覺得是最漫長不過了。香嫩的純天然河魚,骨肉鮮美,特別是經過耐心火烤之后,直接就可以連骨帶肉一起吃了。魚刺在牙齒之間發出“絲絲”脆響,別提有多可口了!

? ? ? ? 美食常有,可如此烤味美食恐難再見、亦難再有機會盡情品嘗。盡管如此,然而記憶卻是風吹不化、雨淋不朽,那些特別的美食也永遠不會被遺忘。今年的冬天已至,村里的孩子應該在蠢蠢欲動,烤起紅薯了吧……

//???&R3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 “湘聚會”小聚,菜中有一品—...
    周世恩閱讀 1,597評論 1 5
  • 作者:袁淑筠 01 說起番薯之王,廣佛街坊都說灶崗村的“雙皮黃”番薯當之無愧。[1-3,7-9] ...
    S筠閱讀 1,624評論 0 1
  • 大概原理通過java接口以及注解來描述網絡請求,并用動態代理的方式,在調用接口方法前后(before/after)...
    gnehz972閱讀 436評論 0 1
  • 頸部是人體的冷卻系統,風府、風池、風門這些穴位很容易進風,其中風府是治療中風的大穴,風府是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不能...
    了凡工作室閱讀 616評論 0 0
  • 江南多雨,偏偏那雨又很像南方人的性格,不急不躁,喜歡慢條斯理地下。就連順著瓦棱落下的雨滴,也是平平仄仄的合著韻腳。...
    梁延峰閱讀 58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