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生活了很久,我開始得閑,和許多朋友有了交集。交到了朋友也交了很多困惑。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描述各種各樣的友誼,人這輩子經歷很多種,但是許多應該珍視的東西都會由于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一一錯過。我很想把每份經過的友誼都重新拾起……
看似越來越便捷的網絡交流,有時反而拉遠了人們的距離,生活在不同空間的人們喜歡以自己的角度去揣測他人,也經常會被有意和無意的語言和畫面觸動心境。這一切有時候都只是自尋煩惱罷了。
生命的修行不是交惡,不是逃離,而是面對。你要他人的接納,你就必須接納他人,所有人都不可能避世而存,所以“理解萬歲”這句話絕對是真理。
朋友的相遇都是賺到的光陰,“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笔澜缟蠜]有絕對完滿的東西,更不會什么都稱你的心,如你的意。知缺而補,才有滿足感。惜情不舍,才有友情追隨。幸福不會自己來敲門,都是用心尋來的。
漫長人生路要學會的東西很多,所以我們一直會在成長。我有一句自勉的話:傻總是昨天的事,但經常做傻事對變聰明有好處。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學習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很有“生活哲理”的文章,德行如她都洞穿人性,晚年所做的文章都是既真實又如此的排他,雖說稱之為藝術,其實讀之也是心酸。人之刺猬的秉性,既想互相取暖,又隨時豎起身體周圍的刺來和人保持距離,但愿大家都學會放下利器,才不會傷到自己。愿像我這般平凡的人,傻人有傻福。愿聰明勤勉的人,也勤奮有所得。
調侃我的朋友曾說過:我知道你的理想是世界和平,哈哈哈他說對了。但也有人用“裝#”來說人,聽人說話放三分自我七分變通,“說話究竟是凡人的藝術,而說話的人是上帝的創造?!?/p>
這時就學學聽而不聞的楊絳,學會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獨一無二的想法。
聽話的藝術
文:楊絳
本文摘自楊絳《雜憶與雜寫》,題目為編者自加
壹
聽話包括三步:聽、了解與欣賞。聽話不像閱讀能自由選擇。話不投機,不能把對方兩片嘴唇當作書面一般拍的合上,把書推開了事。我們可以“聽而不聞”,效法對付囂張的厭物的辦法:“裝上排門,一無表示”,自己出神也好,入定也好。不過這辦法有不便處,譬如搬是弄非的人,便可以根據“不否認便是默認”的原則,把排門后面的弱者加以利用?;蛘摺安宦牪宦劇备桩斝?/p>
從前有一位教士訓兒子為人之道:“當了客人,不可以哼歌曲,不要彈指頭,不要腳尖拍地——這種行為表示不在意。”但是這種行為正不妨偶一借用,于是出其不意,把說話轉換一個方向。
當然,聽話而要逞自己的脾氣,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藝術。
可是我們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綿一般,能盡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養。因為聽話的時候,咱們的自我往往像按在盒里的彈簧人兒(Jack in the box),忽然會“哇”的探出頭來叫一聲“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錘百煉也是徒然。除非聽話的目的不為了解與欣賞,而另有作用。
貳
聽人說話,最好效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若要細加注釋,未免瑣細。不過,不求甚解,總該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諦,反一筆抹煞,認為一切說話都是吹牛拍馬撒謊造謠,那就忘卻了說話根本是藝術,并非柴米油鹽類的日用必需品。
責怪人家說話不真實,等于責怪一篇小說不是構自事實,一幅圖畫不如照相準確。說話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體,一方面襯托顯露身上某幾個部分。我們絕不譴責衣服掩飾真情,歪曲事實。假如赤條條一絲不掛,反惹人駭怪了。難道一個人的自我比一個人的身體更多自然美?
叁
舉幾個簡單的例。
假如一位女士嘆恨著說:“唉,我這一頭頭發真麻煩,恨不得天生是禿子?!闭l信以為真呢!依照“可能與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頭好頭發。
假如有人說:“某人拉我幫他忙,某機關又不肯放,真叫人為難?!彼蟾耪谙蚰橙算@營,而某機關的位置在動搖,可能他鉆營尚未成功,認真在為難。
假如某要人代表他負責的機關當眾辟謠,我們依照“必然與可能”的原則,恍然道:“哦!看來確有其事!”
假如一個人過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對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騙在內,自己說過幾遍的話,便信以為真。
假如一個人當面稱諛,那更需違反心愿,寧可不信。他當然在盡交際的責任,說對方期待的話。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假如一個人背后太熱心的稱贊一個無足稱贊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諂媚,準備拐幾個彎再送達那位被贊的人,比面諛更入耳洽心;也可能是上文那位教士訓兒子對付冤家的好辦法——過火的稱贊,能激起人家反感;也可能是借吹捧這人,來貶低那人。
聽話而如此逐句細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則無魚”了。我們很不必過分精明;雖然人人說話,能說話的人和其他藝術家一般罕有。辭令巧妙,只使我們欽慕“作者”的藝術,而拙劣的言詞,卻使我們喜愛了“作者”自己。
肆
說話的藝術愈高,愈增強我們的“寧可不信”,使我們懷疑,甚至恐懼。笨拙的話,像亞當夏娃遮掩下身的幾片樹葉,只表示他們的自慚形穢,愿在天使面前掩飾丑陋。
譬如小孩子的虛偽,哄大人給東西吃,假意問一聲“這是什么?可以吃么?”使人失笑,卻也得人愛憐。
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們不免同情憐憫,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費力。
逢到笨拙的諂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實的罵人,往往只為表示自己如何賢德,并無多少惡意。一個人行為高尚,品性偉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點偏得人愛。乖巧的人曾說:“你若要得人愛,少顯露你的美德,多顯露你的過失?!庇终f:“人情從不原諒一個無需原諒的人?!睉{這點人情來體會聽說話時的心理,尤為合適。
我們欽佩羨慕巧妙的言辭,而言詞笨拙的人,卻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喜愛。大概說話究竟是凡人的藝術,而說話的人是上帝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