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現在好像已經從一件道德高尚的好事,逐漸變成一件令人難堪甚至想想都有點兒可怕的事兒,這確實引人深思。
難道如凱文凱利所說,21世紀是機器和生物融合的新生物文明時代,人已經逐漸變得像機器一樣無情了?但其實這可不是人性的反轉,而恰恰是人性的凸顯,它真實地反應了赤裸裸的人性:趨利避害。
生活是由無數選擇組成的,而趨利避害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選擇,關于利害關系,對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權衡與比較著,而意識的最后選擇就是從我們的比較、權衡和矛盾中涌現出來的結果。
老人摔倒的時候,在人們的腦子里會產生有很多想法:1、我是一個好人,尊老這事我該做。2、之前有很多人被訛了,現在碰瓷兒的還不少,我可不去扶!3、看看別人都啥反應,別人幫了我再上。4、先看看人傷成什么樣再做定奪等等,每個人都會在那短短的瞬間產生很多想法,然后做出權衡和取舍,最終決定到底扶不扶。
在“扶了怕被訛,不扶怕受良心的譴責”這兩難面前,很多人的思維偏向了前者,因為如果不扶,是不會受到真實的“物理傷害的”,就像游戲里面人物如果處于中毒、燒傷等異常狀態,自己施個魔法就能恢復正常狀態了。
如果抽象點兒說,就是某位歷史學家所說的認知失調,什么意思呢?比如你一直認為自己很勇敢,結果有一天在大街上你被一個流氓搶了還被嚇著了,認知失調的現象就會產生了,即你的想法和行為出現了矛盾,但是沒關系,你會再建立一種觀點來修正認知失調,比如你會想好人就不該和流氓打架,這樣你就平衡了。
對于該不該扶老人這個問題也一樣啊,如果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卻沒扶老人,同樣的,你也會建立新的認知來使自己平衡,僅此而已,并不會受什么真實損失。
相反,如果扶了老人,要么被訛,上新聞頭條,同時還有可能被某些人立為反面教材,要么接受感謝,或者有很小的概率能得到物質獎勵,換句話講,扶老人很有可能會惹禍上身,而如果我做了真好人,也很有可能不會得到什么額外的東西。
所以在當今的中國,扶老人真的是一件非常高尚同時又非常勇敢的事兒,因為他們不僅做了好人,還做好了被壞人欺負的心理準備。
當然了,我并沒有說做好人必須要求什么回報,我只是想說一件不求收獲甚至還很有可能會付出代價的事并不會激起普通人的欲望,尤其這個社會現在還很浮躁。
其實扶老人真的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兒,社會想呼喚正能量也并不難,我想只需做出以下兩點改變:
1、如果這老人是真摔,扶老人的人得到物質獎勵,并且通過媒體進行報道,并不一定非要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兒才報導,極致不具有普適性,也并不是極致才能呼喚正能量,但值得一提的是,極致能招來閱讀量和關注量,這點媒體做的還是很“好”的;
2、如果這老人是碰瓷兒的,相關部門有義務幫助扶老人的人澄清冤屈,同時制定懲罰措施,對碰瓷兒的人嚴懲不殆,而且還要通過媒體報導,第一天的新聞標題可能是《高三小伙扶老人反被起訴被老人抓著不放》,然后還要持續報導,第二天的新聞標題可能就是《高三小伙扶老人善行可嘉碰瓷兒人遭應有處罰》。如果只報導第一天的新聞,還想呼喚社會的正能量,那就真懸了,因為在人們心里播種的都是負能量的種子,還想開出正能量之花無異于癡人說夢。
在我們呼喚社會正能量的同時,想沒想到過要注入正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不向社會注入一定的能量,怎么會產生正能量?這股能量里不僅應該有一群充滿正能量的人,還應該有物質的能量,把呼喚正能量的任務交給聰明的市場,執法監督部門依法管制,消費者自會權衡。你問我這是不是道德買賣?我只想說:市場會給我們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