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澄,字原靜,浙江吳興人。官至刑部主事,是陽明先生的學生。陸澄就主一、立志等方面的問題請教先生,先生談笑、故事中指點迷津。
一、主一之功:陸澄理解的主一之功,為對待處理具體事務的功夫,而陽明先生理解的主一之功,萬變不離其宗,即是存養天理的功夫。
二、關于立志:先生說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立定志向,就好比去某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志向,去那個地方就是立志,怎么走走多久都不是問題,但是若志不立,怎么可能在走的過程中達那個地方呢?
三、因病投藥:如果感到煩擾就應該靜坐,感到懶得讀書就應該去讀書,這就是對癥下藥。
四、朋友相處之道:朋友相處,相互謙讓,才能互相獲益、長久,互相攀比就會導致損失。
五、大樹良種之喻,教育學生孟源:自以為是的人,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遇到爭辯或批評辯解是第一反應。陽明先生對學生的性格弱點看看的很透,這番大樹良種的比喻用心良苦。
六、寫真喻:陽明先生以寫真畫畫來比喻寫書著作,根據圣人作品,探求真理天理而有路可循。而后世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增減,從而使后人更加難以追尋真理或天理了。
七、明鏡喻:只怕鏡子不明澈,不怕是事物映照不出。求學者必須先要有個實心明澈的功夫,只怕求學者心不明澈,不怕對事物的變化不能隨機應變。
八、義理無窮盡:義理并不在固定的地方,無窮無盡。如同善惡沒有窮盡,追求也永無止境。
九、靜亦定,動亦定:人必須在具體事情上磨練,才站得穩,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
十、上達功夫:凡眼睛看得見的,耳朵聽得到的,嘴里說的清的,心里想的出的,就算是下學。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嘴說不清的,心里想不出的,就是所謂上達。凡是圣人能說出的,哪怕極其精深微妙,都是下學。求學者只管從下學里用功,自然會上達,不必再尋求什么上達功夫。
十一、惟精惟一:惟精惟一是一個東西,一個功夫,不是兩個事物,兩個功夫。惟精的最終就是惟一,惟一需要惟精的功夫。
十二、知行關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能分成兩件事。
十三、未發之中:未發之中無關動靜,靜也好動也罷,隨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功夫。僅靠靜時存養天理,不僅有喜靜厭動的弊端,而且不能克服諸多毛病,一旦遇事便會滋長,只要以遵循天理為主,心里怎么會不平靜呢?若以追求寧靜為主,卻未必能追尋天理。
十四、圣人志向:陽明先生講孔子教學實在是因人而異,循循善誘。孔子弟子在一起談論志向,三個學生想為政,做點實事,孔子認為他們有志向,很欣賞。然孔子更欣賞的是曾點的回答,曾點的回答好像不相干,別人談志向去做官,他就要帶著幾個仆人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去沂水去洗浴,貌似答非所問,胸無大志。但實際上,恰恰是曾點沒有偏向,才能全面發展,成為通才,才能順其自然,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自得其樂。在任何情況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順其自然,自得其樂,也是孔子認可的人生和處事態度。
十五、知識不長進,看書不能明:知識不長進,看書不明白怎么辦。如果僅從字面上,看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真正做學問就必須從根源處用功,根源處就是心體,在心體上下功夫,心體就是天理,心體明就是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