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這節課上得有點過。因為一篇作文,大家爭論了起來。
這是郭靜靜同學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這樣做值得》。講了自己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捉來一只蝴蝶,后來又放生的事。
課堂上讀完,找同學來評價的時候,竟然爆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早知道要放了,干嘛要去捉?
天哪,大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詰責啊!
孩子們熱鬧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之中我捕捉到了一條信息那就是:文章一定要“寫出心理變化的過程”
其實,本文作者在捉與放之間已經做了必要的交代,作者寫到:
“我把蝴蝶關在瓶子里,它在瓶子里總是亂飛,沒有一刻安寧過。應該是它想出去,不想被困住,也不想被我做成標本吧。
?不知為什么,捉來這只蝴蝶已經好長時間了,但不曾對它下手。與它相處越久,越覺得它十分可愛,當然也就越下不去手。
? 時間在流逝,很快就到了要交作業的日子了。上午剛放學,我就悶悶不樂地往家走,心里一直想:真的要把它做成標本嗎?自己真的要這樣做嗎?回到家后,我跑到陽臺上,看了看那只蝴蝶,它靜靜地待在瓶子里,像一片潔白的雪花,楚楚動人。不!我要讓它飛走,要讓它過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輕易剝奪它的生命,即使它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我也會盡力去保護它。人的生命都很短暫,何況一只蝴蝶呢?它好不容易破繭成蝶,我不應該奪走它的快樂。”
文章正是通過這種變化一步步凸顯出人性的善,讓讀者也從其中感受一份可貴的惻隱之心,從而提升了文章的主題。
而這種心理變化的過程寫得越細膩生動 文章就會越出彩,越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