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的解讀可以有多元解讀的可能,而非文學類文本,如說明類文本,則幾乎只有一元解讀的可能。
為語文教學考慮,文本解讀的對象不應局限于內(nèi)容和主題。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他人如何運用語言表達思想與觀點;二是學會用個性化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
文本的教學解讀,應該“著眼于語用”,這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比如,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做如下教學解讀:
內(nèi)容:描繪了盎然的春景,表達了輕快的愉悅。
形式:活潑的語言風格(修辭手法、遣詞造句……)。
核心價值:散文的情感美與形式美如何和諧統(tǒng)一?
對于文本解讀,孫紹振先生劃分為七個層次:藝術感覺的“還原”、多種形式的比較、情感邏輯的“還原”、價值的“還原”、歷史的“還原”和比較、流派的“還原”和比較、風格的“還原”和比較。這七個層次,足以成為教學實際中的“語言抓手”,便于老師更好地深入解讀文本。
文本的教學解讀有梯度
常有學生表示,覺得句子寫得干癟、乏味、蒼白,不知道該如何讓這些文字變得“長一些”“厚一些”。如果學會了運用擴展式描寫句、詮釋式描寫句,就能把對象描寫得全面、豐富,還愁文字骨瘦如柴嗎?
原句:父親老了。
改句:無意中,我瞥見父親將手機拉得老遠,瞇著雙眼,無奈的樣子,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親真的老了!(柴雨澤)
葉圣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中指出:“多讀多作固屬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樣讀,怎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