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個關于90后的魔幻話題上了熱搜,繼中年油膩、90后禿頭之后,這次的關注點是90后的收入。
01
90后每月掙多少,才配有生活品質?
雖說最大的90后都已經27歲,而最小的90后已經上了大學,這年齡的跨度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呢?
據了解,16%的90后比68%的80后收入高。
16%的90后月收入超過了5000元,而80后里有68%月收入還沒達到這個水平!另一個數據也從側面顯示了90后收入頗豐。
而《2017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90后單身女性要求另一半月收入達8000元以上。
在這個熱門話題下,不少90后分享著他們的工資收入和感受。有當兵兩年,退伍后在交警隊工作,拿2700工資的。有93年出生,做了三年銷售,月收入近五位數卻存不下來錢的。也有剛剛20歲,每個月要還7000房貸,三年只回了一次家的。七萬多條評論慢慢看下去,月收入平均三千的有之,月入過萬的也有之。
全都是5位數,但是在一片高薪資90后的跟帖中,原本以為只有自己拖了90后的腿,好不容易也找到了自己的同盟!
同樣是90后,為什么大家的差距會那么大?
02
不知道月入過萬的90后究竟有多少?但是月薪3000的生活我卻清楚知道
沒錯,有人過著月入幾萬的生活,有人卻只能過著月薪不到3000的生活。
有朋友跟我說過,他畢業后實習的那段日子,讓他感受到社會的殘酷。他九點半上班,但是租的地方離公司實在太遠,而公司附近的房租讓他望而卻步。他七點就得起床,但是誰能想到七點的時候已經是地鐵人滿為患的時間。
恐怕一天就只有坐車的時候會跟另一個人這么“親近”吧。一整車的人把車廂塞得滿滿的,塞得連站的位置都沒有,只能踮起腳尖靠著另一個陌生人。車門經常被擠得關不上,要關好幾遍,可大家都趕著上班,只要遲到一分鐘那個月的全勤獎就沒有了。所以只能大喊“再擠擠,再擠擠。”
這就是生存。
其實初出茅廬時的收入,和你的未來沒有半毛錢關系,假如你因此產生了焦慮,并把此當成現階段衡量自己的標準,那么反而會對你造成阻礙。
每個人在一定的時間段都該會有所成長,不會一蹴而就的,我們要好好抓住的是每一個能讓你成長的機會,從3千轉變成3萬,或許就是一個華麗的轉身。
03
我們每個人都很努力,但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有用
我們來算一筆賬,在一線城市月入一萬的話,扣完五險一金什么的是八千,房租交掉三千,剩下五千,兩千塊拿來吃飯,偶爾逛街,應酬,一千塊多少要拿來孝順父母,你最后能剩下的錢,也就兩千。
而我們活得這么捉襟見肘,是我們不夠努力嗎,不是的,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努力。
他們不會偷懶,因為偷懶就會活不下去。
只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賺大錢的能力,曾經我經常嘲笑我一個朋友異想天開,他經常指著房產廣告說,我以后有錢一定要買大房子,開豪車。
我們一群人都會嘲笑他在做夢。后來,他憑著自己寫小說的才能,成為了網文作家,而當時的網文剛好是紅利期,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那桶金讓他如愿買到了房子。
我們欽佩不已的同時,知道他擁有的不是錢,而是賺錢的能力。
而這一能力,不一定每人都擁有。
04
90后熬夜猝死,脫發成災,但是卻一直堅韌不拔
之前問了許多人關于“哪一瞬間發現自己老了”這個問題時,發現許多朋友和我說的都是以前通宵到第二天都沒事兒,現在到了一個點就困了,還有通宵一天下來,第二天怎么睡都睡不飽,精神百倍兒的自己回不來了。
而且當你發現通宵后的自己第二天不再是精神百倍,發現爬樓梯爬到六樓的自己開始氣喘吁吁,發現身體倍兒棒的自己某天沒按時吃飯的,胃就開始反抗。這時,我們就會開始嘲笑自己:“我老了老了,身體不再年輕。”同時抱緊了手上的保溫杯。
就這樣,大多數90后就是在這個繁榮的時代,把自己一步一步折騰進了醫院……
90后面臨的問題真不止是脫發、猝死、衰老,他們承擔著社會的壓力,@王尼瑪曾說:
自顧自跳廣場舞的不是我們,不讓座拳腳相加的也不是我們,碰瓷耍懶的不是我們,有手有腳腆著臉強要飯的不是我們,炒高房價的不是我們,開黑心加工坊的不是我們,建小工廠亂排污的更不是我們。
我們是剛一畢業就被延遲退休,我們是干二十年都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卻每天都努力工作的一代人,我們是吃著各種黑心食品長大
卻每天都在茁壯成長的一代人,我們是頂著惡劣的就業環境、自然環境,頂著高高的房價、住在北上廣的出租屋里,卻沒有怨天尤人,每天還在追求夢想、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一代人
如果誰硬是要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那也是被“現實”壓垮的。
但,即使是跪著,前方的路我們也會一起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