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蕭伯納曾經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
然而,自私似乎是人的天性,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如果有伙伴想玩他的玩具,孩子即使還不會說話,也會本能地用手去推、去擋,甚至用哭聲來表示抗議;稍大一點的時候,就會明確地說“不”。
在這種時候,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表現一笑了之,因為他們認為“小孩嘛,就這樣,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根深蒂固,長大了想徹底克服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教會他與人分享,這樣在帶給他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本周 任務一:孩子們每天都帶想要分享的東西來園內,感受分享的人際互動帶給自己的快樂和體驗!
小朋友們,如果你想玩更多的玩具或看到更精彩的卡通書,你就要主動把你的玩具和卡通書借給小朋友們,同樣他們也會借給你喜歡玩或喜歡看的東西。這樣你和小朋友都能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圖書,你們都會覺得很高興,很快樂,你愿意這樣做嗎?”
當然,在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后,老師要一再告訴孩子們分享的規則:
1、“要講信用,要注意愛護別人的東西,不能損壞或丟失,要像對待你自己的東西一樣。”
2、在交換、交還物品時,要有禮貌和儀態,會說:“請”“謝謝!”“對不起”“同意嗎?”等謙和禮貌用語!
任務二:父母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與孩子分享,并成為孩子分享的對象
1、本周在家里每次拿東西給孩子吃,家長需要做到也吃一點。比如,給孩子餅干,家長要說:“寶寶一塊,爸爸一塊,來,比一比,看誰吃得快。”在吃橘子時,家長把皮剝完后,對孩子說:“小寶貝,數一數,橘子共有幾個瓣?來,吃果果,寶貝一瓣,媽媽一瓣,爸爸一瓣,數一數,還剩多少瓣?”讓孩子懂得與人分享,養成只要給她吃的,她總會給爸爸、媽媽嘗一嘗。帶孩子到公園或小區玩時,也會主動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的習慣!
與人分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父母要有耐心、有恒心,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去這樣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地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并樂意與人分享。
任務三:如果您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您需要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
由于部分孩子,雖然不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卻非常愿意分享別人的東西,這時父母告訴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移情”訓練,正確引導孩子主動與別人分享。
1、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小零食等,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從而樂意與人分享。幫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因為自私的人心胸狹隘,什么都不愿付出,也就什么都不會得到。
2、教育孩子學會給予。給予不一定要回報,真誠的給予同樣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告訴孩子不要太在意回報。當孩子為給予沒有收到回報而抱怨時,父母應該正確引導他,并告訴孩子一味索取回報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