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宿沒睡好,母親心絞痛發作了,半夜到醫院打點滴,凌晨6點去排隊,抽血化驗,照片,彩超,做動脈造影,我終于體驗了一把,做病人家屬的感覺。
也身心體會到,病人的難處,每天面對這樣穿刺,那樣穿刺,這樣檢查,那樣檢查,既害怕,又煩躁,終于理解,為啥病人容易和醫生吵架。
病人家屬也有難處,這里排隊,那里排隊,幫著跑上跑下,不停地忙乎,大家都想趕在前面,住院的這樣想,門診的也這樣想。家屬多跑幾次,如果無果,自然會煩躁,三兩句不對心,就吵架。
我們再來看看醫生,每天上午每個醫生掛號有50--90不等,按平均60個病人計算,每個小時15個病人,每個病人只有4分鐘左右。面對那么多病人,他不可能每個都詳細解說,只能揀要點。病人不配合,或不理解,醫生也煩躁,這時,如再遇到一個煩躁的病人,矛盾就升級了。
造成醫療行業的高風險,不是醫生造成的,也不是病人造成的,而是面臨越來越多的病人,醫療資源卻異常匱乏形成的。
現在,培養個醫學博士碩士,那至少得十多二十年,加上,剛出來時因為臨床經驗不豐富,還得學習觀摩臨床多少年,如要真正出道,沒有30年,是很難出的來的。
面臨現在社會的經濟壓力,很少有人愿意沉淀這么多年,再加上現在醫患關系的緊張,造成學醫的人減少,偶爾有兩個愿意學,技能也精湛的,也流往大城市去了,這就造成了大地方人才濟濟,小地方人才匱乏。很多地方,自然就出現了僧多粥少的情況,這是目前醫學的困境,也將是越來越多的人看病難的困境。
雖然每年各大醫學院校都在招生,但是,只有五分之一的醫學生最后成為了醫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醫務人員總數只有幾百萬人,但是中國的人口卻是14億人口,也就是說,一兩百個人當中才有一個是醫生。
為此,我們終于知道醫生為啥總是最忙的那個人了吧,因為他即便一刻不休息,也無法一一滿足這一百多兩百人的醫療需求。
針對這樣的問題,中國醫師協會也做過大樣本調研,對醫生特別是青年醫生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是什么進行了統計研究。最終發現,醫生們一是他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的空間;二是希望有一個公平競爭的體制和機制;三是希望有更好的執業環境。
近年來,醫患關系有明顯好轉,但傷醫事件仍時有發生,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此類事件和醫患糾紛的數量減少,而應致力于醫生執業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大城市大醫院仍處于‘戰時狀態’,醫生超負荷工作仍是常態,醫生健康狀況堪憂。希望通過深化醫改和相關政策的完善和落實,逐步使醫生的待遇提高得以實現,職業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才能讓醫生安心工作,才能讓更多的人愿意工作,否則,這個僧多粥少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