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無論進行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評估風險。產品的風險、市場的風險、時機的風險,還有就是自己能力的風險。
說白了,想投資,你有這個本事嗎?
對于理財小白來說,能力風險是最大的。由于缺乏理財知識和資產管理能力,對應的風險也就較高。無論從事何種投資,要么如驚弓之鳥,要么無知無畏,導致資金大量受損。
對于具備一定理財知識和管控能力的人來說,能力風險依然存在,但對外在的波動和變化有了一定的承受力。
當理財水平到達一定高度后,建立了自己穩固的投資體系,對風險的管理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面對投資的汪洋大海,理財小白就像一葉小舟,稍有風浪就會翻船;中等水平的理財者像一艘輪船,按照既定航線可以順利到達彼岸;而高階理財者則像航空母艦,可以自由馳騁在無垠的大海之中。
但無論是小舟、輪船還是航母,風險管理都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能力邊界是一個很好的衡量自身抗風險水平的指標。
比如,對于市場上如此豐富的投資品,你最能把握的有哪些?房地產、期貨、石油、黃金?還是股票、基金、可轉債?抑或只知道銀行理財產品?
哪怕是銀行理財產品,你是否對它全面了解?是什么風險等級,R1、R2、R3、R4、R5?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產品?是結構性的還是非結構性的?是保本收益還是保本浮動收益,或者非保本浮動收益?……這些只是銀行理財產品擺在面上的問題,在產品說明書里的更深入的問題,你關注過嗎?
如果對于這些問題都從未思考過,那么根本談不上有能力邊界,還是把錢乖乖放在銀行定期存款里最安全。
所以了解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邊界,是理財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知道自己只能游50米,那么就不要向深海游30米,因為那樣就游不回來了。
第二步是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現在股票基金開戶時,都要進行風險能力測試。主要內容就是作為投資者可以承擔多大的本金損失。大部分選項都是:10%以內、10%-30%,30%-50%,50%以上。
人都會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以為自己真能承擔30%的本金損失。但實際上,你只要到股票甚至基金評論區里去看一看,就會發現,只要有10%的波動,就有90%的人在罵娘。
大部分“炒股”的人在對待風險這個問題上,差不多是在兩個極端上來回擺動:牛市中完全忽略風險,盲目追高;熊市中只看到風險,卻步不前。
許多人都愛引用巴菲特的那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但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正好相反——在別人恐懼時更恐懼,在別人貪婪時更貪婪。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你能承受多大程度上的指責和批評?當所有人都反對你時,你能否堅持原則,坦然面對?
心理承受力是一個閾值,閾值低的人無論承擔何種壓力,都會比別人更早崩潰。而投資恰恰是一種壓力。
第三步是了解自己的投資知識水平。
你只看過《窮爸爸富爸爸》,就敢把自己的錢放進股市了嗎?中彩票只需要好運氣,投資卻需要大量知識積累。
雪球大V三公子說她最初只定存和買國債,等擁有了三十萬存款后,把市面上所有投資理財類書籍全都買來,一本本的讀懂讀透。銀行螺絲釘說他研究指數基金,光讀書做的筆記都有十幾本之多。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每年讀上千份年報,而且幾十年一直如此。就連一個普通的房地產公號博主,說自己每周末至少跑一到兩家中介,研究十幾個樓盤,從位置到價格、從戶型到交通,所有細節全都了然在心。
投資是條艱苦的道路,在成功之前需要大量學習積累和實盤操作。即便被超級神話的巴菲特,也并非沒有失敗的案例。
如果連財報都看不懂,那就不要隨便買股票,因為股票不只是一張證券,更代表了一家公司。如果連一家公司的經營情況都不明白,買股票不就變成買彩票了嗎?不如直接買大樂透算了。
如果連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指數基金、QDII都搞不明白,還是老老實實買國債,最多買買余額寶吧。不然自己虧了錢都不知為何?還大罵基金公司和經理不懂投資,傷人又傷身。
如果不知道平臺風控、銀行托管、抵押標的、分散程度和政策法規,那就別買P2P了吧。拿不到高收益還是小事,本金損失才是大事。
無論進行何種投資,相應的知識儲備是必不可少的。也許并不需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但起碼做個通家。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做支撐,即便投資成功也是空中樓閣,免不了財去樓空。
現在投資知識學習渠道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讀書,還可以關注相應的公眾號,或者參加理財訓練營,系統的提升自己的投資水平。
學習加實踐加風險管理,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缺一不可。努力建設自己的投資體系,讓自己在投資的道路上越走越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