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星期五,天氣晴
親,不妨先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參觀過哪些博物館呢?
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博物館又是哪些呢?
在都市旅游線路中,參觀博物館是大家都會選擇的一個有意義的點。而且都會安排半天以上的時間去觀看,因為博物館一般都場面宏大、內容浩瀚,至少要一天半天才能飽眼福、知大概。
回想自己看過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的建在大中城市,有的建在鄉村,無論是國家的還是私有的。他們的相同之處極為相似,而不同之處又截然不同。相同之處并不是它們的特征,而不同之處才是各個博物館吸引人去參觀、去流連、去消費、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
那樣的博物館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或者說什么樣的博物館才是人們愿意去,去之后還能留下深刻印象、受到教育,達到博物館建設的真正意義和目的?
先來簡要的回顧一下博物館從興起到興盛經歷的漫漫長河中的點滴故事。
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后半葉,中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
學者黃摩崖認定,按照西方的標準,中國最早的孔廟也是最早的博物館。
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公元前三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立了一所龐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學術學識為重心,設立圖書館,并收藏珍貴文物。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間美國各地大興博物館事業,亞洲國家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亦新興博物館事業。
二十世紀初葉迄今,現代博物館管理的方法與觀念日趨進步,由靜態進入動態,視聽設備及新科技皆被應用到新的陳列設計與管理上。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于1936年6月6日動工建設,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
什么樣的博物館是最受人喜歡的呢?
關于圖書館,我記得一句很好的宣傳語是這樣說的——圖書館的樣子就是天堂的樣子。
(其實這句話是模仿了博爾赫斯說的“我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任何人看完這句話,對圖書館就不用再用其他的語言去描述了,因為任何贊譽都是多余。
套用這句話,愚以為“天堂應該是博物館的模樣”!
我們為什么愛去博物館呢?普通人參觀博物館,一般都是把展品當做一種客體來看,作為觀者,很難成為一個完全的主體,成為一個和博物館內容無關的人。這樣的參觀,因為參觀者對產品沒有休戚與共的感情,不帶感情的參觀,自然也就收不到最佳的感受和教育了。
看見一條信息說,美國媒體討論的要怎樣把博物館造得更加好玩、互動性更強。我看見這句話時心里感覺到一陣莫名的激動。
傳統觀念的博物館,應該是建設得中規中矩,高大上的,怎么會像景區一樣要思考要好玩,還要有互動性?
繼而一想,這是對的呀,我們到博物館去,看著櫥窗里那些不說話的寶貝物品,我們知道它是真品,也知道它價值連城,我們在觀看的時候,只能運用自己儲存的知識去認識它,去了解和解讀。但是,它在櫥窗里,觀者在櫥窗外,遙遙相看,默默無語,很難達到一個相互呼應,更難談得上相互溝通交流,那么好玩有趣就更談不上了。這樣的博物館,只有非常理性、知識豐富的人才會去看,才會去看得懂,看得上癮,而對于一般的普通人,特別是對于兒童,他們更期待那些物品能和他們對話,甚至那些物品能讓他們用手去摸一摸。這樣的博物館才是他們喜歡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功能里有教育教化的功能,要發揮好這個功能,確實,在建造博物館的初期,就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有資料表明,線路博物館的旅游產品設計中,博物館的參與性、娛樂性項目是使游客提高對文物興趣和“體驗”文化的手段,是把文化主題通過創意性設計與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結合。
當然,如果舍本逐末地單純開發一些和博物館本身沒有任何關系娛樂項目,結果會適得其反,很快陷入同質化競爭。
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獨有的美麗之處,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說明博物館不能都完全雷同,都一個模子。當它失去獨特性時,就失去了生命力。
愿天下的每一個博物館都建得跟天堂一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