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重新認識狼性的經典之作——評姜戎《狼圖騰》
文/北風來襲
《狼圖騰》是成名已久的一本書,以前出差的時候,賓館房間里經常會放著這樣的一本書,但從來沒有看過,有些企業還從這本書里學習用狼性治企。而本書160次印刷的偉績,則更是令眼下絕大多數暢銷書汗顏。這次看這本書,是看了電影《狼圖騰》以后才看得原著,不得不說,電影與原著各有千秋,均屬佳作。
狼,在人們的傳統觀念是,是一種十分兇殘殘暴的動物,經常襲擊人或家畜,成語中還存在著許多貶義的關于狼的詞語,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之類的。然而,在草原人的心目中,對愛是既愛又恨的,奉為本民族的圖騰。這本書就通過十余個關于狼的稀奇故事,讓人們重新認識狼,這種危險的動物。
作者以常年在草原當知青插隊的經歷,獲得了許多關于狼的故事,本書的狼故事,就主要圍繞著狼捕食、打狼、養狼等故事展開,對于平時連狼也見不到的內地人而言,這比動物世界展現的故事還要精彩。
從本質上而言,本書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關于生態平衡的問題,一個生物圈要維系平衡,各種因素不可少,對于任何一方都不能趕盡殺絕。草原是一切生物的根本,用書的話來講是大命,人和各種生物都要靠草原生活。
草原養活了牛羊,牛羊養活了人,但牛羊一多就會破壞草原。草原也養活了,這三種東西多了也會破壞草原。于是,騰格里(上天)給草原派來了狼。狼為了生存會吃黃羊、沙鼠和旱獺,客觀上使之減少了對草原的過度啃食。狼不夠吃的時候就會吃牛羊,牧民就會打狼、掏狼崽,然而也不敢把狼趕盡殺絕,這樣那些黃羊、沙鼠和旱獺就沒有了天敵,草原終會因過度放牧而沙化。
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通過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寫,使人理解道,狼也只是為了生存,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有這樣的狼性,否則無法立足。尤其是書中幾場狼圍獵打黃羊、打馬群的描寫,簡直就是在描述一場戰術高超的戰爭。
在這里,狼性不再是單一的殘暴,而是充滿了智慧,比如團伙作戰、勇敢善戰、自強不息、絕不屈服等等。怪不得一些企業把這本書當成是生存信條來看待,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草原的食物鏈中,狼是僅次于人的高一級地位,但卻受制于食物鏈上下兩端,必須要有這樣的狼性才能夠在廣袤的草原上生存下去。
作者在對狼深深的反思中,還聯想到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在歷史上的區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文的高度,但有時闡述較多,有些生硬,更象是借書中人物之口,把自己的學術主張說出來一樣,但瑕不掩瑜,無損于本書的奇特與經典。順便說一句,電影對原著的改編也算是成功的,至少把狼群的幾場經典之戰表現得甚為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