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閱讀素養
關鍵詞:閱讀素養? 農村? 小學生
摘要:
小學階段處于學生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特別是閱讀素養的培養,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將很難再有好的效果。小學老師肩負著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重任,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交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正文: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特別是當下,中考高考的改革,加大了語文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如果學生的語文學習還是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們做完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們的語文素養、語文成績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同時也影響其它學科的學習效果,因為語文作為母語,是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學科 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有利于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它學科成績的提高,更有利于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是交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年齡小,自主閱讀意識淡薄,需要教師在抓好教科書引領作用的同時,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如果在這一時期只看重孩子的分數,不引導孩子花時間讀書,到中學階段孩子就會像小苗一樣,營養不良, 學業上前進無力,這時很多人只會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卻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營養不良。如何培養、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擺在小學語文老師面前的重大任務,但是還有部分老師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一、當今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流于形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能夠讓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掌握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并且提高閱讀能力的,但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卻普遍名不副實,導致學生難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難以掌握知識。首先,閱讀教學重視學生的答題而忽視閱讀教學本身的作用,這導致閱讀不仔細,目的性過強,學生閱讀主要是為了做題,并沒有思考自己閱讀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這對學生知識增長和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其次,教師不重視閱讀教學,許多教師認為,閱讀只是學生學習教學內容和做題的鋪墊,差不多就行了,還是分數要緊,這導致教師的閱讀教學一帶而過,學生并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也難以拓寬閱讀視野,這不僅影響閱讀能力的提高,還導致閱讀教學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教育作用。
2、語文閱讀教學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閱讀時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既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發展個性思維,又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掌握教學內容。而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導致閱讀教學難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成長的要求。
3、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反饋不足
教師的反饋是對于學生想法的補充和糾正,也是對學生的評判。教師的有效反饋,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同時,教師的有效反饋,能夠解決學生的學習疑問,讓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學內容,提高閱讀能力,而現實中教師往往不講究反饋的原則和方法,忽視了反饋的意義和必要,沒有給學生提出自己疑問和看法的機會,也沒有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查資料的時間,課堂為走過場狀態。
二、當今社會對公民閱讀素養的要求
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對公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素質的公民必須從小培養,而學習語文,學習祖國的歷史文化,是提高公民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終身受益。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要具有獨立的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 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課外閱讀的主動需要,才能把閱讀當成一種享受,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推薦讀物,低年級學生受識字量和思維能力的局限,可以推薦形象鮮明情節動人的繪本和拼音讀本,包括童話、寓言、卡通等讀物;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曲折、生動的故事,可推薦他們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或科幻小說,這些讀物便于學生讀懂,讀有收獲,從而產生成功的快樂,閱讀的快樂;到了小學高年級,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提高,他們喜歡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內容,可推薦他們讀科普、讀經典,讓學生從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大知識視野,形成良好的語感,最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也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其樂無窮。
其次,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恰當的引領。大家都說做好一件事要靠興趣,試想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一無所知,那又怎么能談得上興趣呢?沒有哪個人會對一無所知的領域感興趣,只有懂得、入門了才會產生興趣,學生閱讀也是這樣 ,如果不讀書就永遠談不上興趣。記得有這樣一個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還不知道讀點課外書,他的媽媽很著急,于是就抽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故事,讀到一半的時候,媽媽很忙沒時間讀了,孩子很著急后面的故事,就主動的自己去讀,這一讀不要緊,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知道書本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于是不要人叫,把家里的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一千零一夜等書都讀完了,最后還說,家里沒有什么書可看了。這就是在孩子未知的時候的引領。作為老師,更應該做好學生閱讀的引領工作。
2、給學生的閱讀以相應的時間保障
首先,在學校,老師要抓好早讀課和閱讀課,讓學生讀有所獲,特別是要上好閱讀課,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閱讀,讓語文閱讀課成為名副其實的閱讀課。其次,抓好親子閱讀,讓學生養成睡前半小時閱讀的習慣。部標版語文教材每冊書都安排和大人一起讀的內容,這就是一個好的契機,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閱讀,促進孩子讀得進、讀得好,當然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
3、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思維比較快,可以利用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例如,讀一讀,畫一畫 ,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涂鴉的特點,讓他們把讀過的內容畫下來;讀一讀演一演,表演也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讀完一個故事,讓有表演欲望的孩子表演給大家看,再提出自己的建議;讀一讀,講一講,定期開展故事會,評選班級的故事大王,這些活動孩子們都很喜歡,重點是老師要蹲下來和學生一起感受故事 體驗成長,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4、加強閱讀的指導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西方也有類似的論述,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是成功了一半。浩如煙海的資料文獻 教師是永遠講不完的,只有交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讓他們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才能得益。現在處在自媒體時代,孩子們除了閱讀紙質書,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閱讀電子書,電子書內容繁多,質量良莠不齊,需要老師和家長對選擇的內容加以引導,以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
讀書明知明理明德,而對于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知識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關系到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對他們開闊視野,提高內涵,增加底蘊,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蹲下身來,為孩子的閱讀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