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八段錦柔筋健骨、養氣壯力,具有行氣活血、協調五臟六腑之功能。本文旨在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對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功理功法及健身效應進行詮釋。
預備勢
預備勢是以松靜自然的態勢,將機體調整到相對平衡的狀態。虛靈頂勁,百會上領,引導頭部擺正,并有虛領向上之意,有利于督脈的暢通,從而行氣上升以養腦營神?!端貑枴れ`蘭秘典論篇》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睂庫o心神,思想集中,精神蘊蓄,雜念不起,漸而入靜達到動中有靜的效果,進而越練越虛靜,物我兩忘,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勞,而又益智補腦。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于心,并以“心意君來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目為練功之要竅,目不亂則神可收。雙目微閉,似閉非閉,將聽覺從外轉歸于自身,專心練功;舌抵上腭,輕觸即可,使任督兩脈交通?!皟杉缢砷_,沉肩墜肘”,—肩為臂之樞紐,兩臂能否圓轉全在兩肩;兩肩應放松下垂,肩、肘、手三節能節節貫通,達于指梢則臂弓備也。氣沉丹田,意思是“清升濁降,氣歸臍下?!蔽鼩鈺r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于頂,呼氣時放松,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后天之氣宜順?!本褪侵傅暮粑樒渥匀?。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
第一式? 兩手托天理三焦
本式通過“兩手托天”的動作,主要達到調節三焦的氣血與陰陽的功能?!?br>
兩手托天通過兩手交叉上托,緩慢用力,保持拉伸,通過意念、導引的配合,引動人體的內氣與大自然的外氣相結合,強化人與大自然氣機的交通,達到天人合一。
“兩手托天”為何能調理三焦呢?天,為最高;托天者,就是盡量向上托的意思?!皟墒滞刑炖砣埂边@個完整動作是一個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間,應當是閉息助力,從而使“內勁”貫通上中下三焦。全身各個關節幾乎全部參與鍛煉;在兩手托天時配合逆腹式呼吸,會使胸腹部的內臟得到間接的“按摩”;還會使十四經及其相關的絡脈,經筋,皮部,也隨著鍛煉而調理。通過脊柱的對拉拔伸,刺激背部的督脈及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以此來調理五臟六腑。因此,脊柱的自我鍛煉,其養生健身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在中醫學中,脊柱是督脈所在地,總督一身陽氣?!皟墒滞刑炖砣埂鄙贤邢侣?,升降開合,使元氣輸布全身,使津液滋潤臟腑,從而起到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因此,把雙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雕
本式通過“左右開弓”的動作達到了肝肺二者相互協調、氣機條暢的生理作用。
其中的“左右開弓”在中醫理論中是講“左肝右肺”的意思。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天地陰陽二氣就是這樣進行氣交運動的。所謂“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于地;所謂“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于天。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素問·剌禁論》篇,原文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彼宕t家楊上善注曰:“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從五行屬性而言,肝屬木,主疏泄,肝氣以生發為順;肺屬金,主全身之氣,肺氣以肅降為暢。從肝肺的關系來看,肺金對肝木保持適度的制約,是正常的生理狀態,稱為相克;如果肝木太甚,對肺金形成反克,則為病理狀態,表現為肝升太過,肺降不及,稱為相悔。保持肝肺之間正常的相克關系,對于維持人體的健康是必須的。據此,本式功法鍛煉時,通過馬步狀態下兩手“射雕”樣的“左右開弓”,對左(主升之肝氣),右(主降之肺氣)進行科學調節,以保證其正常的的升降狀態。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本式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調節肝肺兩臟來調整氣機的升降;從實際效果看,由于“左右開弓似射雕”的動作,無形之中有擴胸作用,所以它除了對肝肺兩者有保健作用外,對位于胸腔內的各個臟器也都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第三式? 調理脾胃須單舉
本式通過兩手上撐下按的動作,達到了舒胸展肩,拔長腰脊,調理脾胃氣血陰陽的功能。
中醫學認為,脾胃乃人體“后天之本”,因為脾胃具備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體的能量源頭。如果脾胃的功能發揮正常,各組織器官運作效率良好,就不會發生疾?。挥纱丝闯?,注意保健后天脾胃有多么重要。在形體動作中,要注意展現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意氣相隨的原則,習練者要用心體會,切實把握,以獲得較好的健身效果。運動中肢體的動是連綿不斷的,靜是相對的,內動外靜是互為轉化的,以此體現剛柔相濟,松緊結合。同時,在動的過程中,必須做到意氣相隨,用意要輕微,上舉托天,下按連地,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深刻認識“調理脾胃須單舉”的保健作用?!饵S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笨梢娖⑽冈谌梭w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中醫理論認為,脾氣以升為順,胃氣以降為和,二者經脈互相絡屬。脾與胃陰陽相合,燥濕相濟,升降相因,互為協調,以維持人體飲食消化吸收的功能活動。
通過“須單舉”運動,上撐下按,充分牽拉腹腔,可刺激脾胃經絡,達到健脾和胃的作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在胸、腹部,通過“須單舉”運動導引,疏通經絡,增強其運化功能,通過上撐下按,從而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在動作的導引下,以肩力帶動兩掌的上舉下按、擴胸展腹、拔長腰脊,可刺激督脈經絡,督脈主髓、通腦,行脊入里,通過反復牽拉磨合,疏通肩頸脊柱內經絡,使關節肌肉氣血充實,達到滑利關節,增強肩頸脊柱活動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總之,人體后天營養的充足與否,主要取決于脾胃的協調功能。因此必須重視脾胃的盛衰,無論何種疾病,如果胃氣不衰,則身體易康復;反之,則身體多為不良。所以要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保健原則,除了正常的食療、藥療外,還必須加強保健后天脾胃的運動鍛煉,“須單舉”運動確是一劑保健脾胃的良方。堅持習練“調理脾胃須單舉”,可收到保健脾胃的功效。
第四式? 五勞七傷往后瞧
本式通過“往后瞧”的動作,達到了調節臟腑機能,疏理任督二脈的功能。
中醫理論講,七情致病,多涉及臟腑氣機失調、功能活動紊亂而發病?!拔鍎凇?,是指人的肝勞、心勞、脾勞、肺勞、腎勞五種勞傷?!捌邆笔侵溉说南?、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情志活動的損傷。
七情致病的真正因素在于機體本身。一般情況下,七情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應,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范圍。但是,由于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范圍,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七情致病的因素是導致內傷病的主要原因。
人的七情活動與內臟有著密切關系。因為以五臟精氣作為情志的物質基礎,只有作用于機體內臟時,才能表現出情志的變化?!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人有五臟,化五氣,以喜怒悲憂恐?!边@指出了情志活動和相應內臟的密切關系。情志的異常變化傷及內臟,主要是影響內臟的氣機,使其功能紊亂而發病。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br>
習練者長期堅持做“往后瞧”動作,可疏通經絡,強化臟腑功能,排除七情干擾,促進氣血循環,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精神愉悅,精力充沛。
通過“往后瞧”,上肢伸直外旋、扭轉的靜力牽拉作用,可刺激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臟和六腑等俞穴。下頦內收,胸腹向前伸展,脊柱微成反弓的活動,可刺激督脈、疏理任脈,使任督二脈在動作導引中不斷受到松與緊的交替刺激,從而調動和臟腑器官經絡和氣血運行。“腹為陰,背為陽”,任脈循行于人體腹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之稱,刺激任脈可調節人體陰經氣血。督脈循行于脊柱正中線及頭部正中線,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有“陽脈之海”之稱,刺激督脈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由于任督二脈相對應,所以“往后瞧”的動作導引,可以疏通任督二脈,全身氣機得到發動,從而疏通臟腑經絡,氣血暢流不息,達到穩定情志、心靜淡泊、青春常駐之目的。臟腑經絡得到疏通,氣血得到正常運行,臟腑功能得到強化,身體各部組織得到精氣的滋養,從而保持七情的正?;顒?,人體得到健康。
第五式? 搖頭擺尾去心火
本式通過“搖頭擺尾”的動作來達到平秘人體陰陽、調理臟腑機能的作用。
“搖頭擺尾去心火”主要通過對脊柱大幅度側屈、環轉及回旋,使頭頸、腰腹及臀部、腿部等多種肌群參與收縮,既增加了頸、腰、髖、下肢的關節靈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時,通過搖頭,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為六陽經的匯總點,位于頸根后,第七頸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間),以提升陽氣;擺動尾閭,可刺激脊柱和命門穴,“腰為腎腑,命門貫脊屬腎”,腎在五行中屬水,心在五行中屬火,以水克火,只有壯腰強腎才能調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門穴,增強腎陰對人體各臟腑器官滋養和濡潤的作用,進而達到去心火的目的。
在操作方面,本式轉腰的幅度與強度均大大增強:一方面強調了動作的輕巧與放松;另一方面還含有以腰部運動帶動頸部運動之意。在作用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搖擺”加大了對命門與腎臟的按摩作用,能起到養陰滋水的作用。中醫學認為,心屬火應對自然界之南方,位于人體上焦;腎屬水,應對北方,位于下焦。正常情況下,腎水上濟,以制約心火,使之不至于過旺;心火下降以溫腎。兩臟之間的這種生理關系稱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當心火過旺為患時,通過補益腎水的方法加以“滅火”,是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标U明天地上下陰陽水火之間相互關系?!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從宇宙范圍說明天地之間陰陽水火升降的自然規律,為以后的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奠定理論基礎。《中藏經》提出:“水火相交,陰陽相應,乃為和平”觀點,指出陰陽相交相應才屬正常。在適應病證方面,主要作用于屬于虛證的勞傷性疾病;本式作用于心火比較明顯的虛實夾雜癥候。
第六式? 兩手攀足固腎腰
本式通過幅度較大的俯仰腰身來進行“兩手攀足”的動作,從而達到健固腰腎,疏通經脈,調理人體氣血,促進生長發育的功能。
本功法以動為主,習練中要求動作自然伸展,舒縮充分,柔和連貫,松緊結合,使肌肉、筋脈充分舒張,從而促使經氣活躍,滑利關節,活血化淤,強筋壯骨。隨著動作流暢展開,要做到意隨形而動,主要集中在動作的部位和過程。練功中的呼吸吐納,要與動作導引相配合,按照“起吸落呼”的規律,采取逆腹式呼吸方法,兩掌緩緩上舉時吸氣,下落時呼氣;兩掌從腋下后插時吸氣,推摩攀足時呼氣,要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要使動作、意念、呼吸協調配合,必須堅持不懈地長期習練,熟練掌握功法技能,才能達到“調身、調心、調息”的目的。
中醫理論講“腰為腎之府”?!饵S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為生殖發育之源。又主納氣、主水,開竅于耳及兩陰,其華在發。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藏于腎。如《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蹦I精化氣,即為腎氣。因此腎精充足,腎氣就旺盛,腎精不足,腎氣就隨之衰減。腎精屬陰稱腎陰,腎氣屬陽稱腎陽,對人體各個臟腑起著濡潤滋養和溫煦生化作用,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互為轉化,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就會正常。加強鍛煉,從調節腎陰腎陽著手,做到煉精、保精、充養先天之本,增強腎臟功能。
通過“兩手攀足”運動,脊柱大幅度前屈后伸,可刺激人體先天之本——足少陰腎經。首先,此經起于足掌心涌泉穴,經內踝下方,沿下肢內側后緣上行,貫脊屬腎,絡膀胱。當兩掌沿兩側腰部推按腰、臀、腿、足經脈穴位,對腎、腎上腺、輸尿管有良好的牽拉按撫作用,不但可以疏通眾多的經絡不平之氣,還對相聯絡的器官內臟起到調節作用,達到“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效果。其次,還可刺激脊柱督脈與腹正中線任脈,打通陰陽經氣機,發揮溫補和濡養作用;推摩脊柱上的俞穴、命門、陽關等穴位,有助于調節腎陰,滋助腎陽,生精補髓,可防治生殖泌尿系統方面的慢性疾病。再次,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脊椎兩旁,聯絡腎,與腎相表里,按摩經脈八髎、委中、承山等穴,疏通經氣,調和氣血,對潛伏在膀胱經上的疾病,如頭暈腦脹、腰背酸痛、股關節伸屈不靈等,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總之,人到老年,腎的精氣衰減,生理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減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在病理上,凡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表現異常,都與腎氣虛衰相關,因此,人們必須重視腎氣的盛衰,調養人體先天之本,以求固腎壯腰,延緩衰老。
第七式? 攢拳怒目增氣力
本式通過“攢拳怒目”的動作達到增強氣力之目的。其動作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與形合,氣寓其中。
肝藏血,主疏泄,在體為筋,開竅于目。如《素問·五藏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薄端貑枴の迮K生成》說:“人臥血歸于肝?!痹t家朱震亨《格致余論》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本式中的“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經,使肝血充盈,肝氣升發?!敖顬楦嗡鳌保卧隗w合筋,指全身筋的活動都依賴于肝之陰血的濡養及肝氣之升發,《素問·痹論》“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通過習練“攢拳”動作導引,左右沖拳,前后拉動手臂筋脈,有助于改善肝藏血和調節血液流量的功能。同時攢拳,兩腿下蹲十趾抓地,雙手攢拳、旋腕,手指逐漸強力抓握等動作,可刺激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俞穴和督脈“陽脈之海”,從而調暢經脈氣血,使全身肌肉、筋脈受到牽張拉動,達到全身筋肉壯實,氣力增加的效果。
第八式? 背后七顛百病消
本式通過“背后七顛”的顛足動作,達到調節臟腑氣血功能和消除百病的目的。
足三陰三陽經在足趾末端交會,相應的臟腑有脾、胃、腎、膀胱、肝、膽。腳趾抓地可以刺激經絡,使氣血暢通,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
人體在放松情形下,做顛足運動,五臟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規律地上下震動,使之氣血得以充分的宣導,改善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同時又可輕度刺激下肢及脊柱各關節內外結構,并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復位,有助于解除肌肉緊張。脊柱為督脈存在之所,故可對督脈起到一定的刺激。督脈具有統率、督促全身陽經脈氣的作用,能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由此可知,該動作可改善人體各臟腑的氣血運行,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保健康復的作用。
收勢
上述八節功法,以形帶意,以意領氣,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運動,促進了機體形氣神的協調統一。收勢的“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場”的意思,練功將要結束了,通過最后的動作,使人體由運動狀態轉為非運動的自然狀態;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論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收藏于密”。這是說,練功時“氣”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把它密藏在丹田,逐漸恢復到練功前安靜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