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3月4日麥家讀書平臺共讀到的書籍是《秋園》,從而知道了一位八十多歲的素人女作家楊本芬,她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陰,1960年自然災害,她的父親不幸在饑荒中被餓死。事后,母親便帶著她和弟弟一路南下到江西謀生。作為家里的老大,她十分能夠共情辛勤操勞的母親。為了幫助母親分擔,她自覺承擔起做家務、照顧家中小朋友的任務。
生活的艱辛觸發了她對人生、對命運的思考,她深知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十七歲時,楊本芬考入湘陰工業學校,隨后進入江西共大分校讀書。其實,楊本芬是自主逃往江西讀書,在逃亡的時候與家人走散。此刻,踏進學校的大門,也就踏上了改變命運的旅途。
誰曾想,知識還沒有改變命運,倒是遇見了能夠改變命運的愛情。楊本芬在學校通過朋友認識了縣醫院章醫生。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章醫生就對她充滿了好感。但是此時的楊本芬卻沒有心動的感覺。楊本芬的家境在那個時代略顯尷尬。因為她的父親曾是一名“舊官吏”,章醫生也有自己的“苦楚”,兩個人結合了,但章醫生對她很冷淡,后來她才理解,丈夫患有“肺結核”,兩個人共同生育了三個子女,都讓他們考上了大學,有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楊本芬是一個很渴望讀書,但是現實條件不允許讀書的女性。當她有了條件的時候,就拿起筆,在廚房的餐桌上開始寫作。這一寫,就寫下了“看見女性三部曲《秋園》《浮木》《我本芬芳》,后來又寫出了《豆子芝麻茶》,真是令人敬佩。我跟隨麥家陪你讀書平臺讀了《秋園》,又利用微信讀書APP閱讀原著,同時閱讀了《浮木》《我本芬芳》《豆子芝麻茶》。
《秋園》以楊本芬的母親——梁秋芳為原型,講述了一位出生于1914年的女性,如何在變動不安的時代中奮力求生。跟余華的《活著》一樣,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一生。本書的主人公是女人,叫秋園,她本生于一個開藥鋪的人家,一場意外,家中失去了父親、兩個嫂子,她也失學了;后來嫁給一個國民黨文職軍官楊仁壽。在國軍戰敗要轉移時,秋園先是離開了洛陽的家,來到南京;抗戰爆發后,一家人又遷往重慶,中途脫離部隊來到湖南的鄉下的婆家。在這語言不通之地——湘陰,過著清貧的生活。丈夫不會做農活,好在后來做了鄉長,與人友善,她當了小學代課教師,慢慢有了轉機。五個孩子相繼出生,但有兩個夭折,在吃不飽的年代,丈夫也被餓死。后來她帶著孩子來到了湖北,靠給人做衣服生活,和病怏怏的村支書又結合,互相照顧,她的兒子田四初中剛畢業,就落水而死,村支書心疼她,讓她回到親兒子身邊,她不忍,村支書自殺,“逼”她回去了。于是,秋園又輾轉到兒子子恒教學的地方生活。五個孩子,剩下了三個,子恒考取了小學教師資格,一直幫助家里;女兒之驊為了求學,四處流落,嫁了一個醫生,生育了三個子女;小兒子子述也在恢復高考后考取了師范,成為一名教師。最后,秋園活到了89歲。經歷了幼年喪父、中年喪夫喪子之痛,仍舊堅強的活著,仍舊善良的女子。在秋園死后,女兒從她的衣襟里拿出一張字條,下面寫著:
1932年,從洛陽到南京;
1937年,從漢口到湘陰;
1960年,從湖南到湖北;
1980年,從湖北到湖南。
一生嘗盡酸甜苦辣,終落得如此下場。
真是令人敬佩!這是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女人生活的寫照。讀書,回首往事,珍惜眼前的幸福!
《浮木》是《秋園》的續集,封面上寫著“這一生,如水中浮木般隨波逐流,掙扎求生”。這是一本珍貴的平民的史歌。全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家》,基本都是秋園一家的生活細節,里面最重要的是,楊老師為了完成遺憾,補充了她的六弟楊銳的短短一生。這個人物在《秋園》里沒有出現。第二個部分《鄉》,是那些鄉間人物的生生死死,他們勞碌一生,大部分結局也不美好,平凡如同草芥,放在這個時代,也許就是平凡的我們中的一部分。印象深刻的是文秀的女兒何美麗,一個漂亮的、善良的、可憐的悲劇人物,因為她的存在,讓她母親文秀一個原本善良的女子破了相,后來性格也發生畸變,美麗的學業、愛情都毀了……第三個部分《我》,里面主要記錄了楊老師的家庭生活,有在南京帶孫輩的天倫之樂,也有一些生活場景,最后的《晚年小景》里,有她和老爺子的一些生活片里,有她和老爺子的一些生活片段,讀起來很溫馨,如果沒有《我本芬芳》,我會以為她幸運的應有幸福的愛情……
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母親幾個孩子的后續人生,也有周邊鄰居的生動故事,更有濃厚的故土情結?!陡∧尽分杏幸徊糠挚烧f是《秋園》的后傳,那就是關于之驊,亦即我本人的故事。這部分略有拉雜之嫌,有工作中印象深刻的往事,有與老伴的相處,有與孫輩的隔代之情……畢竟一個八十歲老年人的生平故事,時空跨度那是相當可觀。
《我本芬芳》——從80歲開始的女性主義。本書把目光對準老一輩的婚姻,用女主角陳惠才的經歷,講述女性在親密關系當中的困惑與痛苦。書中講述了20世紀六十七年代一個普通女人的婚姻故事。品學兼優的年輕姑娘惠才由于就讀的中專停辦而輾轉至江西求學,畢業前夕,她又因出身問題即將被下放農村。走投無路的惠才在好友的勸說下,與相識不久的呂醫生結了婚,婚后她勤儉持家、賣力工作。不過個性喜好、為人處世的差異,令惠才與丈夫摩擦不斷,而生兒育女又徹底中斷了她的求學之路。熱情敏感的陳惠才無論如何也無法打動一顆冷漠的心,屢屢受挫的她不肯沉溺于傷痛,仍舊生機勃勃地學習、工作、教養孩子——哪怕無人欣賞,也要竭盡全力地綻放芬芳。
《我本芬芳》是一位八旬老人對親密關系真摯的呼喊與追問,將為身陷困頓中的你我她帶來慰藉與啟發:未來的人生是委屈求全還是勇敢前行?是忍辱負重還是活出自我?一一裝幀令人過目難忘。沉靜的墨綠底色與明凈的紅色花朵彼此映襯,充分展現了女性的生機、力量與美好。
《豆子芝麻茶》是楊本芬“看見女性”系列的第四本書,是一本珍貴的平民史歌。本書分為兩部分:“過去的婚姻”和“傷心的極限”。在講述過母親 (《秋園》)、鄉親 (《浮木》)、婚姻(《我本芬芳》)之后,作者又將目光聚焦到秦老太、湘君、冬蓮這三位女性的婚姻上,細致入微地講述了女性在親密關系當中的困惑與痛楚、選擇與擔當、勇氣與堅持,即便命運不公,也不放棄自我救贖。此外,作者回憶了與媽媽和哥哥一起經歷的往事,以及兩位至親離世之際的錐心之痛,那些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雖如露珠般微小、脆弱、轉瞬即逝,卻在那時那刻丈量著一個人傷心的極限。
一口氣兒讀完四本書,心里很感動。為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用筆記錄著自己及周圍女性的生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能不能用筆記錄呢?
還有一點令我感動之處,是之驊在父親去世后,母親覺得讀書才是出路,讓她去上學了,按年齡從四年級插班,前面的知識根本不會,她就拼命自學;家里條件差,她吃不飽、穿不暖,在學校組織的春游中因營養不良而虛脫,在老師的幫助下,才得以恢復,并因成績優異得到了一元的獎學金。反觀我的學生們,為何不好好學習,吃得飽,穿得好,玩得美,根本沒有吃過一丁點兒生活的苦,怎么會珍惜學習的機會?真該讓他們穿越過去,體驗體驗。
讀書,讓我越發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社會越發展,知識越重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吧!知識真能改變命運。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2024-03-18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