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芬耄耋之年寫《秋園》

2020年,一位80歲的平凡老奶奶,因她在廚房寫出的震驚世人的小說而火遍全網。

她叫楊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陰,在少年與青年時代,楊本芬渴望獲得讀書受教育的機會。

17歲考入湘陰工業學校,后進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畢業,即下放江西農村,進入婚姻后,也沒有獲得想要的溫暖和關愛。

對楊本芬而言,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她看到別人有書,一定想方設法借到手。

為了借書看,她甚至利用自己的針線活特長,幫人繡花、納鞋底、縫補衣物來締結交情。

有一次,她借到一本珍貴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別人要求次日歸還,她熬了一個通宵,連夜把那小說抄了一遍。

大女兒一歲的時候,楊本芬看到采茶女工工作的場景,覺得很美,便寫了一首散文詩,投稿之后還得到了發表。

取稿費單回來之后,楊本芬卻發現家里失火了,僅剩的財物都被燒毀。

在那之后,生活的貧乏與瑣碎,讓她不得不暫時放下了手中的筆,此后數十年,她為生計奔忙,相夫教子。

楊本芬的寫作開始于20年前,在這之前,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車公司職工。

汽車運輸公司退休后,她從江西老家來到南京,替女兒照顧孩子。

離開繁忙的工作,生活節奏突然緩慢下來,她只覺得孤獨和不適應。

幫女兒帶孩子時,小家伙睡著之后,她在書架前逡巡,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讀物。

就在那時,她讀到了一本寫母親的書,她一口氣讀了三遍。

她思念去世不久的母親,意識到:如果沒人記下一些事情,媽媽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也終將消失。她想寫她的母親。

念頭一旦萌發,就再也遏制不住,于是,在照顧外孫女的間隙,楊本芬躋身于四平方米大小的廚房,坐在一張矮凳子上,伏在一張更高的凳子上開始了寫作。

對她來說,寫作不存在“瓶頸”這回事,她每天都寫,拿起筆,對母親的記憶源源不斷地從腦海里涌出。

鮮活,磅礴,筆端像廚房里被擰開的水龍頭。那是過往的艱辛生活給予她的饋贈。

人物的音容笑貌就浮現在眼前,大把大把的眼淚,隨著歲月中點點滴滴的細節一起涌出。

她用一年時間在紙上寫出了母親秋園的一生。她寫寫劃劃,涂涂改改,謄抄過好幾遍。

8斤重的稿紙,重現了一段看似真實而又充滿想象力的故事,那里有她年少去世的哥哥,她一生顛簸流離的母親…

楊本芬的女兒幫她把文字錄入電腦,命名為《媽媽的回憶錄》,用女兒自己的ID貼發布在天涯社區。

那個帖子就是后來的《秋園》,《秋園》引起出乎意料的轟動。

雖然是一位母親的故事,但卻讓人 看到千千萬萬善良、堅韌的中國普通女性。

她們往往奉獻一生,卻隱忍在歷史背后,很少被看見。

《秋園》極為動人的地方是它通過記錄一位母親,讓更多本可能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母親,贏得了講述自己的機會。

六十歲開始寫作,楊本芬再也沒有放下她的筆,楊本芬耄耋之年,終于擁有了一間自己的房間。學著高高翹起食指,對準平板屏幕一筆一劃耕耘。

在照顧丈夫的間隙,她可以暫時放下庸常生活中的瑣碎,獲得耕耘自己精神天地的自由。

寫作的時候,從沒有人許諾給她出版。前方是什么并不知曉,而她依然做了這么一種堪稱赤誠與英勇的選擇

2019年,出版人涂志剛讀到了其中的一章《鄉間生死》,就立刻決定要出版這本書,因為“她用寫作,直面了自己的人生,直面了家國的歷史,直面了命運的無解”。

2020年6月,楊本芬80歲,她的第一本文學作品《秋園》終于出版了。獲得該年度豆瓣圖書排行榜“中國文學”第二名。

時隔一年,楊本芬又出版了隨筆集《浮木》,2022年2月,她的長篇小說《我本芬芳》也與大家見面。這些書籍中的內容大多來自于她的生活。

《浮木》是《秋園》的續集, 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母親幾個孩子的后續人生,也有周邊鄰居的生動故事,更有濃厚的故土情結。

對人的觀察、對生活的興趣,讓楊本芬發現了這些鄉間人物身上的光芒,如同搜集一顆顆露珠的記憶,她寫下他們的生生死死。

新作《我本芬芳》中,楊本芬將目光轉向了婚姻,講述了將一生奉獻于家庭,精神和情感需求卻被忽視的女性故事。

經人介紹,在勞動大學讀書的女學生惠才認識了呂醫生。不久,惠才因家庭成分不好被下放,面臨失學困境。

呂醫生承諾她,結了婚會盡力幫助她上學。成婚后并未等到上學的機緣,不僅如此,呂醫生似乎也并未做好進入家庭生活的準備。

盡管他是一個“好人”,一名好醫生,但他的體貼關愛只給予他人,對妻子卻是冷漠疏忽的。

婚姻給惠才帶來深深的傷痛。她忙碌操勞一生,將三個子女培養成才,也明白了婚姻“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楊本芬以家族史為藍本,講述了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在時代的洪流中掙扎求生的故事,與蕓蕓眾生的命運形成互文,引發了眾多讀者的共鳴。

書里沒有復雜的謀篇布局,也沒有宏大的立意,敘事簡單明了,楊本芬的文字質樸、坦誠、克制。

她記錄下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他們如何歷經顛沛流離、饑餓困厄與家國之變終不改其溫厚、良善本色的一生,也記錄下了彼時無數隨命運載浮載沉的渺小個體的縮影。

書里沒有達官顯貴、奇聞逸事,只是在楊本芬生命中走過的普通中國人,她的母親、兄弟姐妹、鄰里鄉親,卻迸發出格外的光彩,“這些承受歷史動蕩的小人物。

在楊本芬眼里,這些承受歷史動蕩的小人物,于命運浮沉中遭遇的苦難、孕育出的堅韌,不該被就此抹去,而應該被所有人看見并記住。

耄耋之年,很多人止于含飴弄孫,楊本芬卻開始出書;從未受過任何專業寫作訓練,卻寫出了幾本豆瓣目前評分8.9的作品。

從楊本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每個人無論基礎多么差,條件多么惡劣,只要熱愛,只要有夢想,想做什么事,什么時候都不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