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趣味
——小城散漫表達系列之“趣味”
火山
雖然教育呈現的形態是有目的有功利的去讀書,其實引不起興趣,我是不會投入的。也可能早期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去讀書的,所以當時是以讀書的方式去離開了農村。首先是對文字記載的信息好奇,讀不懂的時候,先從連環畫過渡,再有就找一些小說來開涮。
第一本讀的小說是《大唐演義》,記述的內容是薛仁貴和薛丁山為主。大約年紀是四年級左右,其中也有一位比我早開竅的小學同學,很早就讀了厚厚的一疊書籍。后來,這位同學初中就上了從化中學,初中之后就選讀了一家中專。現在在一家水利部門工作,聽說已經做到了所長。至今為止,他還能對書感興趣嗎?我也不知,偶爾遇到僅僅是客氣打個招呼,已經沒有那時談書色舞的感覺了。
還有一位小學同學,也是初中就上了從化中學的;后來上了廣州教育學院,畢業就留在了廣州工作教數學。聽說他后來為了找老婆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被迫改變了很多。現在又如何呢?我只能偶爾聽到他的一點消息,不過這些都已經和讀書沒有多少關系了。
讀書有義,其中的混沌到清晰,再由沒有方向到有方向;這些都經歷過現實的無數篩選,有些暫時的妥協和平衡,并不是說我們放棄了;恰恰是,在積聚自己的意氣和力量。讀書之道是應該要找到自己喜歡的系列,不然由于天天啃石頭般,誰愿意去付出這么難堪的代價。心理上都有最近區,讀書和選擇書的最近區在哪里呢?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去掂量,有些書某些階段適合看,有些書僅僅是偶爾提振我們的想法罷了。
漸進是和平時期的重頭戲,也是人生長期奠定的落腳點。如果說非要達到什么目標和目的,這個需要花費一些綜合上的功夫,并且有可能非要掉了一層皮才能有所得。我對一些急于求成的東西沒有很大的動力,反而對長期和耐性的東西感興趣。畢竟幼時疾病讓我從活潑逐漸變得恬靜,從注重行動變得注重思考;如果這是命數,我認為這是大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選擇所致。
我喜歡生物系列,是因為我珍惜、尊重生命;我喜歡散文,是因為喜歡自由漫想;我喜歡搞書友會,是因為喜歡幾個人靜靜地交流信息,互相取長補短。接下來的書友會聚會,估計要限制名額了,大約5到6人左右吧。
人數恰好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