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生中,嘗過的味道就像錄下的磁帶,由味蕾轉存至腦海。不管過去多久,每當味蕾再一次觸碰到這個味道,大腦立刻翻出當年的存儲,那段味道所記憶的酸甜苦辣、纏綿悱惻乃至愛恨情仇,一股腦地翻涌而至,隨著味蕾的感受占領你的思維。你被味道打碎,又被味道重塑,那一瞬間物換星移,你嘴里的食物還沒咽下,你的心已走過萬水千山,和當年的自己擁抱握手。”
——《舌染紅塵》荊 方
肚子特別餓的時候,不能去超市亂轉,也不能亂翻書。
想補充點精神食糧遏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剛巧就看到了書架上這本《舌染紅塵》,手賤一翻,里面寫著作者千山萬水走遍吃過的味道,雖不是山珍饕餮,卻因為獨有的一份記憶而讓人垂涎三尺,結果卻更難以剎住肚子的咕嚕嚕了!
順著作者提點的美味,也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略選一二!
1
豆 豉
第一個他就寫到了豆豉,豆豉的原材料以黃豆或者黑豆居多,需要經過腌制、發酵、晾曬和炒作,因制作豆豉的方子里加了西瓜瓤,他也叫這為“西瓜醬”。說起豆豉,我一下就想到了姑姑最拿手的粉蒸扣肉,這道菜絕少補了這調味品。
大連這地區,吃東西講究原汁原味、鮮、清淡,豆豉的味道對它來說有些濃郁了,在這幾乎買不到豆豉,所以每次親戚們來往,總會托他們從老家帶回來一些。川渝地區的豆豉都是偏香偏辣,有些類似于老干媽吧,其他地方是否有這種調味品我就不太了解了。
小時候烈日炎炎的夏天,大人們多在午睡,只有小孩子們走街串巷撒歡地鬧騰著,剛巧這時節各家都在曬醬坯曬豆豉,孩子們淘氣地搶奪這種長了毛、硬邦邦的不明物體“土塊塊”當做武器,事后時常被大人們教訓哭花的臉,卻還滿是嫌棄自己手上咸咸怪味道的委屈表情!
當時,有個鄰家小弟弟總是喜歡偷偷去各家的廚房里喝醬油,有一次他拿了老奶奶們晾曬的“土塊塊”沾著醬油吃,把自己齁得夠嗆,我們才知道這東西竟是可以吃的。等到晾曬好了,我們安靜地守在鍋臺旁,看著奶奶們手法老道地把這些“土塊塊”放在鍋里和其他配料一油炸,香味簡直勾人心,再配上剛出鍋的熱乎乎饅頭,吃下兩三個完全沒問題,堪稱下飯神料,而今后各家傳出的菜香便多有這款濃郁的味道。
據說,豆豉在漢代就有人懂得制作了,后來傳到日本,就演變成了特殊發酵的納豆,《小森林》里面有一段就是講孩子們一起幫忙發酵納豆的,搭配上米飯,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然而,我第一次好奇在料理店里點了納豆,看它幾乎保持了黃豆本身的顏色,品相很誘人,發酵得可以拉出一絲絲的黏液,不過,吃起來和想象中的差距蠻大的,一時間很難接受那種味道,吃了幾口就難以下咽了。日本還蠻推崇納豆的營養價值,不少人用來減肥消腫,不知真假!
如今,兒時那趟小巷子的老人幾乎都去世了,小時候的玩伴們也都散落天涯,我們都再無一人會做醬,也沒人會做豆豉了,我們從來都沒想過今天會如此懷念這種味道,不,也許懷念的是小時候小饞貓的記憶吧!饞這種味道了,只能買上一盒豆豉鯪魚的罐頭,或者等著過年的時候,吃上那一盤可以用來拌飯的粉蒸扣肉,吃到撐,以慰相思罷了!
當我們老了,最喜歡回憶的就是當年的味道,紅塵已老,只有腦海里磁帶存儲的味道依然鮮美。我們苦苦尋找和那盤磁帶對應的感覺,茫茫食海,何處是當年撞擊舌尖的那朵小浪花?待塵埃落定,一切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不過是殘留在碗底的一汪殘汁。鮮美的滋味已當然五村,所有過往,都封緘在日漸褪色的身體里。
2
壽 司
我喜歡Wasabi的味道,盡管它很辣很嗆,第一次吃就七竅具通的神奇體驗,讓我深深記住了它,也有可能因為它和抹茶的顏色很接近,卻是完全不同的味覺感受,所以這份有趣更能加分吧!
愛屋及烏,我也喜歡壽司和魚生,它們才是絕配嘛!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叫《魚躍在花見》,圍繞著一家月瀧紗的壽司店比拼廚藝,瞧瞧這都是多美的名字呀!這部劇深刻印象有三:一、主演是永遠不老的張智霖,穿上日料師的白衣簡直帥呆,超喜歡他唱的主題曲《究竟海有幾深》;二、科普了我好多日料壽司魚生的知識,怎樣捏飯團,怎樣取魚材,怎樣保持鮮味,還有專門講到wasabi哦,以及食客的講究等等;三是北海道的美和魚王的鯉魚旗,一定要親自去北海道看看那的風景,帶回來一只超美的鯉魚旗!
三文魚和金槍算是比較大眾的魚生,鯛魚和鰻魚是看了劇以后才去嘗試的,一發不可收拾。魚生講究新鮮,我們吃到的多是冷藏的,被冰鮮著端上餐桌,你不懂品鑒自然分不出差異,但是只要你吃過一次新鮮的地道的魚生,你大概就會摒棄掉這樣的將就,所以就一直期待著吃到最新鮮的魚生和壽司!
當初我和好友芹姐,騎著機車,頂著大太陽,繞了好幾圈才找到的臺灣墾丁后壁湖魚市,自然不能錯過這里就地取材的魚生,在家最有名的吃點,排了兩個小時的隊,三點多才吃到午飯,好在只花了300臺幣點了一份魚生拼盤,沒想到它實在是太實惠了,足足吃到兩人撐爆!
還有去年在云南吃到的夢想家金鱒三文魚,薄薄的魚片配上醬汁,入口甜絲絲,或者涮在魚骨湯中,鮮嫩至極,也算是入鄉隨俗,我一個人就解決了兩斤,這些年風靡的斑魚也多是這種吃法!
我很喜歡壽司店里頗有品味的裝飾和高雅的就餐環境,喜歡考究的餐具和精致的食物,喜歡那里細致周到的服務,想象著對面的料理師傅做好一個壽司放在你的面前,你都不舍得貪心地多吃一個,生怕錯過下一個美味,連自己的肚皮都會“矜持”起來!
作者在書中講到了自己愛吃這些是因為那個患病離世的閨蜜,一個帶著食物哲學思考頻發讖言的悲情女子,透過壽司看到“剩女”的悲涼。“女人就像這一盤盤的壽司,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在壽司臺上走來走去,一旦碰到個有緣的,就能把她領走。但是你發現沒有?那些便宜的,賣相一般的,反而很容易被領走,而那些剩下的,無人問津的,反而都是材料好的、價格昂貴的。”
食物,對眾生的意義都不相同,所以我們會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情懷賦予它們特別的意義,我們對某種食物情有獨鐘,多半是因為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煙火人生,可笑紅塵少不了它們的味道,少了,似乎就不夠有味!
食物,并不僅僅是記憶,它是我們心性的一份參照,和我們的心情息息相關,我們常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食物總是和我們的喜怒哀樂絲絲相扣。透過食物,我們可以穿越歲月的流逝,與昔日的自己相逢;也可以看到自己內心的隱秘,憧憬和渴望,交織成我們的人生百味。
就到這里吧,不能再分享了~~好餓~~嗚嗚嗚~~
在時光的隧道里
我們終將與食物握手言歡
也終將與自己和解
By : 荊方《舌染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