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同學
01
前段時間二胖跟我說了一個問題:她每天去上自習,但會不自覺打開微信瀏覽朋友圈,看看朋友的生活狀態,瞅瞅同學的日常作息,早出晚歸看似很努力,但結果什么成績都沒有做出來。
她說:“氣死我了!我要對自己狠一點,關閉朋友圈。”
這是她二十多天前的感慨,到今天,她幾乎不再看別人的朋友圈。問她有什么收獲時,她說,感覺不看別人的的生活,自己竟然沒受任何影響,學習效率提高了很多,看書的時候心也靜了很多。
焦慮少了,思考多了,這是她最真實的狀態。
其實,我剛工作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公司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加了一大堆,一有消息便趕緊打開看,來來回回,自己的狀態經常被打亂,做事效率低到不行。
半個月后總結時,發現自己每天花在亂七八糟微信群的時間大概有三小時,但獲取有效信息的時間其實不超過三十分鐘。這樣的發現令我觸目驚心,白白浪費的時間不算,狀態被打斷再花時間續上,也需要很多功夫。
那些天我每天六點多起床,有時候會主動加班到深夜,但產出甚少,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請教朋友時,他說:你每天的工作,其實花五小時就可以完成,至于為什么你熬夜還完成不了,可以琢磨一下平時的細節。
精力分散多,拖延癥泛濫,專注的時候少,因此有效產出,肯定也不會多。
02
這其實就是低效率的努力,也是因為我們時間被打成碎片后,帶來的后果。
朋友圈、微信群、不停的信息推送,還有撩人的小視頻……我們多少次想專注卻還是彷徨四顧,多少次卸載APP但兩天后總會重裝,低效率延續,日常低產出成了生活的常態。
于是再曬一張半夜努力的照片,躺在床上后,心里想的卻是剛才刷抖音時看到的會跳舞的小姐姐……哎呀,這個海草舞不錯,韻律簡單卻有意思……
早該完成的事情卻一拖再拖,所謂的早出晚歸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安靜地玩手機。
今天和朋友聊天時,他說時代變化真快,高中時我們還拿著諾基亞,每天按鍵發短信,現在大家已經基本不發短信了。我回他:“高中時每天晚上我們還會捧著課外書讀一讀,現在人手一部手機,誰還會沒事翻書。”
多即是少。
信息多了,思考少了;知識多了,智慧少了;浮躁多了,踏實少了。我們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東西,但真正可以內化的,卻越來越少;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但焦慮的時間,根本沒有見少。
于是許多人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越難受,越掙扎,但來來回回,還是無法自拔。
究其原因,他根本沒有花時間思考——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03
如果你也有一絲絲感同身受,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分析原因無非就兩方面,一內一外,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同樣,我們的心也越來越大。當然,這里的“大”不是指心胸寬廣的意思,有點像一直吹的氣球,隨時都可能爆炸。
想起來,當互聯網從PC端全面進入移動端的時候,我剛上大學。其實這一波沖擊對我的影響很小,大概我屬于“新舊交替”時期的人,當大家開始沉迷手機后,我還把手機當成固定電話用:每天調成靜音放枕頭下,晚上回去后,如果有未接來電就回復一下。
所以我這些年大部分的精力都是比較集中的,想看書就一直看,想學新東西就專一門去學,想旅行時就挑自己真正喜歡的地方。
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最后收獲的東西,大多也會變成自己的長期收益。
而現在好像不行了,我也開始報各種網課,睡前因為刷小視頻往往過了凌晨,在朋友圈看到別人去了馬爾代夫后突然覺得自己選的地方有點low……一重重焦慮輪番上陣,想屏蔽外界的一切信息,但也覺得這好像是我看世界的窗口。
忍無可忍后,我不再看別人的動態,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做事效率反而越來越高。也就是這樣的親身經歷,讓我忽然看透了一些東西。
原來有的人在制造焦慮,而有的人,在配合演出。
當我選擇視而不見后,世界忽然清靜了很多。
04
關于如何提高效率,或者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機和互聯網,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應該明晰自己的目標和真正想要的東西。
這里的目標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比如我很喜歡寫文章,那么短期目標就是多積累,多試錯,在不斷學習和更新中,收獲文字功底和不錯的數據,然后為自己打一個相對扎實的基礎。
例子還是寫作,長期目標是自己在文字上面的追求,比如想傳遞真實的文字和情感,或者想傳遞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就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堅守自己的初心,也許短時間爆發力沒有別人強,但拼時間和耐力,不一定會比別人差。
其次應該系統地梳理自己的信息渠道。
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鋪天蓋地的知識向我們涌來,如果每個渠道都關注,每個方法都想試一試,最后的結果一定是一事無成。少即是多,真正的學習渠道,一定是我們認真篩選后留下的精品。
例如我對互聯網里的產品和運營比較感興趣,我會先選擇性地關注重要的門戶網站和微信公號以了解即使動態,然后選擇具體學習渠道去打實產品和運營方面的基礎知識,然后選擇一批高質量的書來了解背景知識和更多生動的例子與方法論,最后只要有機會就去實際操作運用。
梳理清楚自己所需的重要信息渠道后,再學習時,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再次,掌握高效率的學習工作方法。
我們每天的時間是固定的,每天的高效工作時間也就那么多,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對時間認真管理,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效率的最大值。例如可以提前一天對自己第二天的事情列一個計劃,然后按照優先級排列,做完一件就打個對勾,這樣第二天做事時的目標就很明確。
同時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學習有用信息,例如我最近開始堅持的一個小習慣,每日總結。將自己每天重要的事情梳理一遍,重要文章分析框架,好的書籍內容可以摘抄并且附加筆記,突發的靈感或者新的感悟可以隨手記錄……這樣的習慣,明顯讓我的學習效果提升了很多。
最后,多用腦子,多思考。
知識都是別人的,但內化為智慧,才是自己的。學會建立屬于自己的系統化思維,遇到事情時多加思考和辨別,吸收精華,去除無效信息,慢慢填充自己的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我們最后收獲的,必將是成倍的回報。
寫到最后,突然想到了八個字: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你有切身體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