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網絡文似水若煙
我終于把《我的前半生》給看完了。
之前沸沸揚揚刷爆公眾號朋友圈的標題也終于不見了。
看到最后,我忽然發現,醬子的老板卓漸清才是我看這出戲的感覺。
冷眼旁觀,清醒自省,不落人情,跳出世俗。
剛開始的時候,我看羅子君就是看我自己。
當然,我不是說她的美貌加虛榮,也不是說她的奢侈加無知。
我說的是她的生活圈子,家庭是她的全部。
經營好自己的家,管好自己的孩子,看好自己的老公;家庭之外,一個媽媽與妹妹讓她操心,還有一個閨蜜可以說話。
當然,我比她更不復雜,我的世界便是我的家。
與世無爭,隨性天然,人情世故,一概不關我事。
格格不入,有所喜愛,有所固執,虛偽面具全部抗拒。
離開了這個家,我什么也不是;踏入社會,我將會是一無所知。
如果說,我與羅子君不同的,便是我一直清醒有所求有所得與有所舍。
物質,我有清醒的界限,不可逾越的原則,不奢侈,不講究,不追求。
精神,我有自己的領域,有兩個三興趣愛好,與生俱來的茶癮,始終不棄的文字,半路入道的攝影,還有偶爾天馬行空的興致。
我的前小半生,是個卑微的打工者。把大好的時間換取廉價的工資,用自己的微小創造一點屬于自己的價值。
不敢挑工作,不敢選環境,我只知道能用勞動換取金錢,便讓自己慶幸。
或者是天生對金錢的不敏感,又或者自知物質不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所注重的與別人有所不同。
當別人削尖腦袋想盡辦法怎么賺更大的錢,我只想著如何讓自己清楚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
所以,我注定胸無大志,安于現狀,我也從不奢望更加寬廣的天空與更加光明的前途。
如果我的理想只是當一個漁翁,我只要有一條魚鉤與魚餌就夠了,沒有更大的野心去弄一條船或者一個碼頭。
我想,我與別人最大的不同便是,我不在乎別人會嘲笑我一輩子只能當一個漁翁,我只在乎我是不是一如當初的喜歡當漁翁。
如果我改行去當樵夫,不是因為樵夫更有前程,更讓別人尊敬或者喜歡,而是覺得樵夫更適合我。
如果說我的清醒是我知足的基礎,那么這輩子最大的幸運便是我與我家先生從一開始的吵鬧到至今依然會吵鬧的過程里,越來越懂得如何欣賞對方尊重對方與珍惜對方。
我說我不開心,他立即便懂得我為什么不開心,因為他同樣也不開心。
孩子的成長,將要離家去外地上大學,讓我們表面欣慰內心不舍充滿牽掛與傷感。
小小子的出門遠游,更是讓我們無法輕松與放下心來。
小的時候,是他們離不開我們;長大后,是我們舍不得他們。
先生說,其實人這一輩子就是在為下一代打工。
而且不管這個老板如何苛刻,你又如何辛苦,你始終甘之若飴,心甘情愿,絕不跳槽。
聽過一個父親的言論,他的兒子是個啃老族,他說只要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或者肯去打工,他就算累死拼死也倍感欣慰。
可見父母對下一代的要求有多低。
母親當牛做馬哺育與教導孩子長大;父親奮力拼搏擔負養家的責任,一心只為孩子打下一片江山,不管江山大小,都是做父親以一己之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與努力撐起的一片天。等到孩子們長大成人,享受著父母所帶來的照顧呵護與培養,漸漸地也能撐起屬于他的責任與天地時,父母便退休了。
這時,我們有時間可以好好地放松與過自己的優雅時光了,可是,我們也老了。
這時,孩子們不需要父母的庇護換成他們來照顧與呵護,可是,這遠遠不及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萬分之一。可哪怕只是半天的陪伴與幾句關心的話,父母便覺得那已經是足夠大的安慰。當初如何的辛苦,已經全然忘記。
既然如此,人為什么還要為了子女辛勞一生呢?
記得看過一篇小文好象是賈平凹寫的,大抵意思是:
你們知道母親的名字嗎?
全部舉手
你們知道母親的母親的名字嗎
一半人舉手
你們知道母親的祖母的名字嗎
無人舉手。
所以,隔了四代,大概就沒有人記得你的名字。
而在如今這個社會,許多父母都表示不想跟孩子住一起,可以減少矛盾增進感情,也不想拖累孩子,在身體無法自理的時候最好就是住進養老院。
那既然并不完全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那又為了什么呢?
我們都說,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下歸途。
其實倒過來說,不管孩子走多遠,在父母的心中,便是有個去處的。
你知道在地球的那個地方,在城市的那個角落,在那條街道巷陌的那戶人家,你的子孫正在那里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地生活著,心里便是妥妥的安慰。
你知道,只要你想,不管什么時候,你都可以去找去看他們。
從而你的心里穩穩的不慌張。
你在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你在生活中奮斗拼搏的時候,你在為一日三餐為生存而努力向上的時候,只因心里有個信念支撐著,希望下一代,下下一代過得比你好。
所以,你可以度過許多你以為過不去的坎,你可以克服許多你以為無能為力的難關。
你覺得你是為了孩子,其實是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與價值。
因為子女,讓你覺得活著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值得,多么安穩的事。
因為有了孩子,讓你覺得再多的苦也值得,再多的累也是幸福。
許多人說,下半輩子我要為自己而活。
可是,什么是為自己而活呢?做自己想做的,過自己想過的?
說到底,每一個“我”離開了“我們”都是不完整的。
我想,與其說我們為了孩子而努力奮斗一生,莫如說是孩子讓我們努力奮斗的一生有了支撐有了意義與信念。
我看《我的前半生》時沒有討厭與恨任何一個人,包括奪人家庭搶人老公的凌玲。
在最后那一集里,當陳俊生痛哭流涕地對羅子君說:“我真希望回到從前,從前的從前”站在外面的凌玲難過悲傷得變了形。那一刻,我確實覺得她很可憐與可悲。
她以為她想要什么便能搶到什么,她以為她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可最終她失去了陳俊生的心。那是多少物質的豐厚都彌補不來的的悲傷。
而她最后的坦白自首,也可以看出她的了悟與對陳俊生實實在在的愛。
盡管這份愛,并不純粹,但在最后關頭,她這份愛讓她戰勝自己,便足以被原諒。
而這部戲,我也沒喜歡或者愛任何一個角色。
很奇怪,羅子君本來就是我生活的原型,但我居然不喜歡也沒有代入感。
唐晶塑造得好,是劇中唯一一個無須愧疚的角色,但是,她太驕傲,太看重自己,太自以為是的結果卻是失掉了自我。
如果說賀涵有賀涵的裝,陳俊生有陳俊生的慫,那么,唐晶便是作。
而羅子君大概是作為逆襲的勵志教材,卻脫離了現實。
《我的前半生》我看得也無愛恨也無喜惡。
唯一活得最明白也最人性的倒是洛洛。
她的成長與成熟,讓她最終會活成最好的自己。
而卓漸清,一個游戲大半生以為活得瀟灑灑脫與清醒不羈的男人,最后逃不過內心真正的自我,去還清他應該償還的情債。
幸好,還有人愿意給他償還的機會。
否則,這一生,他的失敗,是他從來沒有真正投入地活過。
不投入,何以生?
不投入,如何稱得上活?
不投入,哪來深情,又如何過好至情至性的日子?
唯有深情投入,才能成就婚姻。
否則,這生兒育女,漫長的一生,不投入,如何面對生活里的瑣碎與煙火中的消磨?
唯有投入,方能做好父母。
否則,這養育與教導路上方方面面的各種難題,如何能夠支撐著把所有的問題一一來解決?
把自己置身事外,讓自己成為局外人,不過是,不曾全心全意地投入過。方能夠來去自如,理智清醒。
所謂的看淡看開,不過是不曾全情投入。
所有的隨緣隨心,也不過是不夠至情至性。
或許,全副身心的投入,會讓你傷得體無完膚;可是,不曾用心地付出,又如何能夠經營好這一生的幸福?
不投入,或許能夠遇事抽身而出,減少風險,卻同樣的也少了深在其中方能體會的快樂。
深情投入,方懂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