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這樣呢,是讀書無用論,還是命運天注定?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感觸如下:
第一,世俗眼里的“好學生”,往往是學習好,成績好,名牌大學畢業,然后進入大機構工作(包括公務員、國企、外資和著名民企等)。中國的應試教育本身就存在問題,成績好只能說明會考試,智商高,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優秀,尤其不代表“情商高”。
而出了社會,是另外一套市場化的考核標準,拼的是綜合素質與能力,情商、財商比智商更重要。
互聯網風云人物馬云,經歷了三次高考,最后也只上了不出名的杭州師范學院。中國企業家教父級人物柳傳志當年在中科院搞技術十幾年籍籍無名,后來單位搞改革獲得從事管理的機會,才能才凸顯出來。
第二,“好學生”機會多,“壞學生”只能拼實力。有名的國企、外企和民企通常會去重點大學招聘,可以看到,一些金融機構、咨詢機構和科技公司,充斥著名牌大學生的身影。真想問一下,這些機構究竟是看重他們的真材實料,還是看重他們身上的光環,然后為自己企業背書呢?而且,正是因為他們的選擇機會多,大不了跳槽,就不會怎么珍惜現有的工作,導致不能在一個地方長久的堅持。事實證明,這個世界通常是剩者為王。
沒學歷的人,就是社會上所謂的草根階層,往往被外界低看,只有靠實力證明自己,那些得以升遷的人,通常都是實戰派。更有一些連進公司證明自己機會都沒有的人,只有創業一條道。
第三,“壞學生”學歷低并不代表讀書少。社會上存在一種偏見,某個人學歷高就認為他讀書多,某個人學歷低就認為他讀書少。學歷和讀書是兩回事。讀書的含義非常廣,學校里面的讀書,只是常規教育的教科書,而中外書籍浩如煙海,教科書只是滄海一粟。
一些人學歷高的人,畢業后,為工作忙忙碌碌,就不怎么看書了。而所謂的沒什么學歷的“壞學生”,知道自己學歷低,知識少,底子薄,一有機會就會捧起書本惡補知識。尤其是,有些學歷低的人并不是不喜歡讀書,而是當年家里窮或其他原因輟學,他們會加倍地珍惜光陰,奮起直追。日積月累,此消彼長,他的知識會比學歷高的人少嗎?華人首富李嘉誠也只是小學畢業,但他每日讀書,終成今日之成就。
第四,“好學生”工作好,社會地位高,處處受尊重,但正是這樣,他們被外在的虛榮心所綁架,導致面子薄,很多事情不能干。因為別人認為這不符合他的身份,他自己也覺得不自然。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很多機會,失去很多鍛煉。
而學歷低的“壞學生”,完全沒有這樣的思想負擔,只要不犯法,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基本不會受社會輿論的影響。比如,一個博士可以去擺地攤嗎?顯然他自己和社會都接受不了。但事實上,不少創業者真是從擺地攤起步的。
第五,“好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深,腦子里基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想問題,做事情,都會考慮符不符合自己所受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精神世界豐富,思前想后,多謀寡斷。
而學歷低的“壞學生”,受學校教育少,不受理論框架限制,往往有創新。另外,“壞學生”起步階段處在社會基層,沒什么可失去的,因此膽子大,敢突破,往往能嘗得頭啖湯。
這種比較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好學生”混得不如“壞學生”,也不是絕對的,只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最終還是取決于個人的志向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