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媽的雞湯粥

姥姥有三兒三女,湊成三個“好”字。陽光溫暖的下午,姥姥常和她的老閨蜜們坐在村頭曬太陽扯家常。聊起兒女們的時候,姥姥瞇起眼睛感嘆“還是閨女好,閨女是媽的小棉襖。”

求仁得仁,大舅舅給姥姥添了個孫女。村里人來賀喜時,紛紛說道,“好好好,閨女是媽的小棉襖。”

二舅舅給姥姥添了個孫女,村里人來賀喜時,紛紛說道,“好好好,閨女是媽的小棉襖。”

大姨姨給姥姥添了個外孫女,村里人來賀喜時,紛紛說道,“好好好,閨女是媽的小棉襖。”

等到第四件和第五件小棉襖相繼到來時,村里人愁得想不出賀喜說什么了。當小舅舅生了個兒子的時候,村里人都非常開心的松了口氣,“好好好,生了個孫子非常好。”

姥爺是個很老式的人,對子女嚴厲,一站一立,一坐一行都是一板一眼的有規矩,到老了卻載在這個孫子手里。每到吃飯時,一家雞飛狗跳的。小弟吃飯的陣仗很大,得須四個人伺候:一人圍追,一人堵截,抓住后兩人分按左右手,一人按住兩只腳。再由一人左手持碗,右手將嘴撬開,不急不徐的將食物灌入,打完收工。

灌飯是個實力活,也是個技術活。首先灌什么就值得思考,不能灌太稀的,來碗湯倒是好灌,“咕嘟”一聲就下去了。來的容易去的快,上兩趟廁所就沒了;不能灌干的,你倒塊大餅進去試試,吐你一臉。實踐出真知,米粥最好。

小舅媽就踏上了漫漫熬粥路。最初的粥是雞肉粥,小舅媽左右手分持菜刀一把,對準了案板上的雞胸肉就是“噠噠噠,噠噠噠”的剁。成肉糜狀的雞肉加清水調稀,等米粥煮好時加進去就齊活了。剛開始小舅媽還要細心琢磨明天做什么粥,備什么料,到最后小舅媽達到不拘泥形式,招隨心發的武學境界,蔬菜粥、排骨粥、牛肉粥、魚肉粥……家里有什么就做什么粥。

隨著小弟的長大,小舅媽聲名大振。每當有人家里孩子不愛吃飯,老人生病吃不下去飯,都會有熱心群眾上門指點“你上老劉家,讓他家兒媳婦給熬點粥,喝下去準保好。”

“俺家崽子就不愛吃飯,別說粥了,我整頭驢他也不吃。沒用。”

“嘖嘖,你還別不信,”指指剛走過去的小弟,“他家孩子小時候不吃飯,瘦的都跟養不活了似的。那不就他媽天兒的煮粥,你瞅瞅,現在能不能有三百斤,嘖嘖。”

懷疑者看看小弟鐵塔似的背影,“哎呀,說三百斤有點懸乎,要說個二百四五十斤,那稱可是高高的。”喊一聲,“胖小子,你媽今天做粥不,給我留一碗啊。哎,你等我會,我跟你一起走。”

隨著小弟日益增長的胃口和家庭收入之間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小舅媽打起了前來要粥人的主意,“你說,反正都是做,要不,我開個粥店吧。還能掙點錢。”

小舅舅猶豫起來,“不太好吧,鄉里鄉親的,就一碗粥還要錢。”瞟一眼吃了半精鋼盆湯泡飯的兒子,拍了板,“行,開店。”

小舅媽粥店里出臺率最高的就是雞湯粥,洗凈的大米里倒上豆油,用勺子拌勻,保證每一粒米都能吸到油,加清水泡兩個小時。

新鮮的雞腿斬成小塊,挑出碎骨扔掉,雞肉拌上切碎的蔥姜末,放進混了鹽和花椒大料的黃酒碗里腌一個小時。

鍋里燒水,水半開時把腌好的雞腿還有腌雞腿的調料倒入砂鍋中,香菇洗凈刳花刀放入,開鍋后將火關小,文火燉半小時。雞湯去油去血沫,過濾網將雞湯和雞肉分開。雞湯倒回干凈的鍋中,雞肉另裝在一個大碗里。

雞湯再燒開時,把泡好的大米連泡米水一起倒入鍋中,開鍋后調小火。用筷子將雞肉和從蔥姜末中挑出來,等米煮得快開花時,再將雞肉倒回粥中,加上鹽。托盤里另附一碟蔥姜末和香菜末,怕有忌口的,誰吃誰加,上桌。


一打開砂鍋蓋,雞湯鮮甜的味混上米飯粥深厚的飯香,給人香翻個跟頭。食客聞著味兒就進門了,左右掃一眼,“沒空座啊,”抱怨起來,“你家店能不能擴擴張,來三回了,沒一回有地方的。“

小舅舅搓著手道歉,“媳婦兒忙不過來,雇人的話又保證不了味道。您等等,您等等,一會我兒子吃完就騰出位置了。”

食客打眼兒一瞧,“嘿,這胖小子,自己得占仨人的地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