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喜歡重溫《三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老的歷史劇,一反以前看劇的角度,關注的不再是劉關張、諸葛亮、康熙、雍正等刻意塑造的正面人物,而是曹操、司馬懿、郭嘉、周培公、鄔先生等反面人物或者隱藏在主要人物背后的謀臣、智囊人物。喜歡看他們自己或主要人物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他們是什么想的?為什么這么想?真是越看越有意思。
? ? ? 比如《三國》的官渡之戰,曹操在袁紹70萬大軍泰山壓頂的情況下,面對戰心全無的戰將、謀臣,曹操沒有被事情的表面所迷惑,而是一語道破天機:“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彼鞄П?萬在官渡抗擊袁紹,并擊敗袁紹,一舉奠定北方。
? ? ?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康熙看中,第一次帶他和軍機大臣們商議吳三桂削藩,吳三桂漫天要價,需要安置費幾千萬兩白銀,軍機大臣們就事論事,說朝廷錢不夠,無法籌齊安置款項。當康熙問到周培公的時候,他慷慨激揚的說:“根本不用那么錢,幾百萬兩足以,削藩首要在吳三桂,吳三桂首要在下山(離開云南),只要吳三桂下山了,那就由不得他了,所以只要給足吳三桂開拔的錢糧就可以了。(大概意思)”。瞬間被周培公的這份洞察力秒殺,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這就是智慧之美。
? ? ? 平時生活中,我們很羨慕這些洞察力很強的人,因為他們能夠看清楚事物本質,很多我們覺得很棘手的問題,到了他們哪里就會立馬找到事物的關鍵點,然后提出針對性很強的對策。是什么樣讓他們擁有了這樣的洞察力呢?
? ? ? 在我們印象中,擁有這種洞察力的人,大多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級人物。他們浸淫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經過了不知多少時間的學習和思考才有獲得了這份洞察力。難道就有沒有更高效的辦法嗎?
? ? ? 有的。
? ? ? 我覺得有洞察力的人主要是兩方面做得好,只要我們肯努力,也可以培養出驚人的洞察力。
? ? ? 第一,洞察力強的人喜歡從本質出發想問題。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首先會想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么?關鍵點在哪里?而不是被問題的表象所迷惑。
? ? ? 如上面的曹操,認為戰爭的關鍵是人,袁紹性格有缺陷,武將們驕傲自滿,不服命令,士兵分屬也不明確,這樣的軍隊戰斗力肯定是不強的。周培公對削藩的剖析也是層層遞進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吳三桂離開云南,從而證明了所謂朝廷錢糧不夠的偽命題。
? ? ? 美團在千團大戰中,沒有跟隨大流加入其他團購網廣告大戰,王興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本質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把別人用于廣告的錢,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最后美團勝出,成就了“新美大”這一互聯網巨頭,這是從本質出發想問題的勝利。
? ? ? ? 第二, 洞察力強的人喜歡研究基礎理論和知識。知識是有密度的,有些知識密度很低如孔乙己知道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多少種寫法,這種知識對我們洞察事物來龍去脈沒有多少幫助。而有些知識的密度就很大,如牛頓運動定律F=ma,知道了這個我們可以解釋很多現象,甚至造出火箭。這就是高密度基礎理論知識的威力。
? ? ? ? 前段時間有個網紅“李叫獸”,他的名篇如如《你為什么會寫自嗨型文案,X型與Y型文案的區別》、《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為什么你有十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等等,即使是在營銷行業工作了十幾年的老人也覺得很有幫助,但李叫獸本人只是個畢業沒有幾年的新手,為什么他的文章可以讓從業十幾年的老人都在學習呢?他在一篇《我是如何打造知識體系?》的文章中進行了分享,他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的時候,會問自己,這個知識我遇到的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列出五種以上的現象。然后再問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這就是他打造知識體系的秘密。其實就是對行業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并應用。
? ? ? 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中間需要很多的學習和訓練。獲取洞察力也一樣,只要我們沿著正確的方法論,努力下去,就一定會擁有一份超越一般人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