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分享主題是:《如何科學制定屬于你的運動計劃》。
在這個崇尚健康的時代,很多都市白領,每天下班都要去健身房健身,大爺大媽們風雨無阻的堅持跳廣場舞,天天運動已經融入我們很多人健康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天運動,有益健康”的口號也已經深入我們的腦海和行動中去了。
但這樣運動就真的能帶來健康嗎?生活中,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指導,盲目的隨著他人運動,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鍛煉,就會導致效果不明顯。
另外還有一些人,因為缺乏科學的運動知識,很容易盲目夸大運動的作用,誤認為只要運動就能“包治百病”,這樣也會因為缺乏科學的運動方式,其結果往往也會適得其反,倒為自己帶來很多的健康問題。
那到底不當的運動會為我們的身體帶來什么樣的健康問題、運動中有沒有什么重要的原則需要遵守,以及什么樣的運動最適合自己?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從以下這三個方面來了解:
PART1:過量運動影響健康
PART2:“三適一養”有益身心
PART3:量身定制運動計劃
PART1、過量運動影響健康
適量的運動能取得較好的健身效果,而過量而且劇烈的健身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的運動平衡,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造成生理功能的失調。
那過量運動有什么樣的表現呢?具體的信號包括:呼吸急促,喘氣困難,作嘔,眩暈等。具體來說,過量運動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導致肌肉流失
每天都運動固然是好事,但是身體需要休息和恢復。以跑步為例,跑步屬于有氧類運動,屬于長期的耗能運動。過度的跑步會造成體內能量供應不足,造成蛋白質分解并參與供能。所以長時間跑步會造成體內胰島素含量降低,并且影響肌肉蛋白的合成。
有些人認為跑步的目的就是減肥,但減肥需要減去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這樣的跑步就會造成肌肉的合成速率小于肌肉的生長速率,人就會明顯消瘦。而且還會造成身體基礎代謝的降低,反而更不利于減肥。
2:損傷膝關節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磨損膝關節:爬坡、上樓梯、扛重物......但是身體可以通過自身的修復,比如吸收鈣質、合成關節液等功能來自行緩解這樣的磨損。我們也需要將這種磨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如果運動的磨損程度大于軟骨的合成和恢復,就會造成關節的損傷,像髕骨關節疼痛綜合癥,脛骨內側壓力綜合癥,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很多高強度的運動,尤其是膝部超負荷的運動,如登山、打籃球、踢足球以及長期跑步姿勢不正確都容易導致膝關節受傷,甚至會變成退化性膝關節炎。
在運動過程中,膝關節是主要承重處,每一次運動都是對關節的一次磨損,這是無法避免的,運動姿勢不對、過量的運動都將導致膝關節受損。
3:運動過度會導致女性月經異常和青少年貧血
女性如果運動過量,容易會出現月經初潮延遲、周期不規則、繼發性閉經等癥狀,且運動量越大初潮年齡越晚。強烈運動會抑制下丘腦功能,造成內分泌功能異常,影響體內雌性激素的正常水平,從而干擾正常月經的形成和周期。
青少年如果過度從事體育運動,可能會導致貧血。因為青少年處于常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需要大量的鐵元素運輸和儲藏陽氣。如果在這一時期從事運動過度,會引起紅細胞受損、肌肉過分消耗等,最終造成體內鐵質流失,組織缺氧,影響青少年的健康。
所以過度運動對身體有害無益,尤其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喘氣、喘息、氣粗,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癥狀的時候,應減小運動強度并逐漸停止。
推薦安全且有益身心的中等強的運動。所謂中等強度運動,就是不論什么年齡段的人,在運動中自我感覺心跳和呼吸加快,用力但不吃力,可以隨著呼吸的節奏連續說話,但不能放聲唱歌。比如盡力快走時的感覺。
PART2、“三適一養”有益身心
我們在運動當中,除了避免過量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傷害之外,還要留意運動中的三個原則,即“三適一養”,讓我們的運動能夠更加有益身心。
1:適時
關于什么時間運動最好?人們都眾說紛紜。
有人說早上運動好,因為早晨運動精力充足,空腹有利于脂肪代謝;有人又說晚上運動好,晚上空氣中氧含量充足。其實早上運動還是晚上運動因人而異,只要運動了就會有效果。
一個“夜貓子型睡眠者”也沒必要強行改變自身生活習慣進行晨練,他可以把運動時間安排在下午或傍晚。但是對于天氣和時令還是需要注意一下,盡量選擇陽光明媚、視野開闊的天氣運動;秋冬季節天氣寒冷,運動時需要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避免肢體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如果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時節,還是盡量選擇氣溫高的時間段來運動。
另外,高強度運動可在飯后兩小時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應該安排在飯后一小時進行;輕度運動則在飯后半小時進行最合理。如果是晚間時段,要注意運動強度,否則強度過高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妨礙睡眠質量。
2:適度
運動強度過大,不僅達不到健身的目的,而且還會造成運動器官的無謂磨損。跑步、游泳等有氧運耐力運動一般達到中等強度可鍛煉心肺功能,推薦每周運動時間累積150~180分鐘;這樣強度的運動也是從維持體重的角度考慮,平均總能量消耗會在每周6300~8400千焦左右。
除了有氧運動以外,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鍛煉,來維持對肌肉有一定刺激。推薦每周2~3天,每次15~20分鐘。
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人群,需要請專業人士進行相應的健康體適能的評估之后,結合自己的生理狀況合理安排,避免運動禁忌證和突發狀況的發生。
肥胖人士的運動方式應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參考普通健康人群的運動強度,循序漸進即可。
3:適體
根據個體差異安排運動計劃。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訓訓練量,聽從自己身體本身感覺的召喚,不要刻意去模仿和照搬別人的訓練量。
一般每天跑10千米是20~30歲人的運動量,每天跑5千米左右是30~40歲人的運動量,每周跑3千米左右是40~50歲人的運動量。到了50歲之后,大部分人的膝蓋都會很脆弱,過度的運動容易會傷及膝蓋的,而且這個年紀膝蓋一旦受傷了會很難恢復,這時候把跑步換成走路,也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4:調養
當在運動時遇到肌肉、關節疼痛抑或其他不適時,需要及時調整。如果不適感不能排除,要及時停止訓練,休息療養或咨詢訓練專家找到問題癥結,解決問題后再進行訓練。
處于疾病期和病后恢復期的人,也不宜每天跑步。身體在最佳狀態下運動的風險最小,運動收益最大,所以對于這類患病人群,遵循醫囑來調養是首要目標。
PART3、量身定制運動計劃
和飲食上可以遵循居民膳食寶塔一樣,運動也有運動金字塔。
運動金字塔(Sports Pyramid)是臺灣的運動專家曹建民先生推出的。在這個五層塔中,從上班、家務勞動,到走路、打球都有一席之地。它從運動的5個方面,即類型、頻率、強度、時間和運動總量,給出了相應的推薦計劃。運動金字塔的目的在于,幫助我們更好地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進行有規律的鍛煉,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
第1層:生活中的運動
生活中的運動有很多,在這其中最好的是走路、騎車和園藝。如果平時沒有機會做園藝,可多走路和騎車,最好每次能堅持30分鐘以上。家務勞動中,擦窗、拖地、洗衣服都能起到不錯的運動效果。
第2層:伸展運動
這類運動主要包括瑜伽、拉筋動作、柔軟體操、八段錦等。
伸展運動主要鍛煉的是身體和關節的靈活性和柔韌性。所謂靈活性和柔韌性,是指在全方位運動中自由的活動關節和肌肉的張弛程度的能力。拉伸也是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倘若不經常拉伸,或是你的拉伸動作不標準,不僅會影響你的運動效果,甚至還會威脅到你的健康。
伸展運動與力量訓練、有氧運動相輔相成,可以增加我們動作的柔韌性,減少受傷的概率;緩解肌肉的酸痛感;運動前拉伸,可以舒展筋膜和韌帶,擴大身體的運動范圍,讓動作不受約束。長期堅持伸展練習,可以改善肌肉的功能,提高收縮速度,防治肌肉僵硬。
伸展運動屬于低強度運動,不會引起心率和血壓的大幅波動。幅度應該以身體的疼痛承受度為主。一旦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時,減小拉伸的幅度,等身體適應后,再進行更大幅度的練習。具體運動總量為每組動作10~30秒,每次6~10分鐘,一周訓練5~7次,一周運動總長為40~70分鐘。
不同肌肉群拉伸的方式也不一樣,具體如下表:
第3層: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指以軀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參與為主的、有節律、時間較長、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的身體活動,這類活動形式需要氧氣參與與能量供應,以有氧代謝為主要途徑。例如慢跑、游泳、網球等都屬于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的鍛煉,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心肺能力。
通過有氧運動可以加快我們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保持健康的體重及身體脂肪百分比,達到降壓降糖降脂的目的。還可以促進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增加骨骼的密度;增加肺活量,使每次呼吸能夠吸入更多的氧氣,并加強肺部氧氣運輸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有氧運動還能夠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從而使各激素水平正常,增強身體功能,如氧氣代謝能力的提高、肌肉耐力的提高。提升心臟的動力,增加血液循環量,增強血管的舒張和收縮能力,使血液循環更加通暢,避免人體血液供應不足的發生。最后有氧運動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對于有氧運動選擇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涵蓋身體的大肌肉群運動項目并有相應的承重,能夠持續地消耗熱量。
②多元化的鍛煉方式,一個星期內不單一進行某項活動,減少重復運動帶來的厭煩感,降低受傷風險。
③帶有目的的運動,如進行心肺鍛煉應增加運動強度,進行耐力訓練應增加運動時間,進行娛樂性運動應選擇易于接受的方式等。
④可以根據下表常見的有氧運動類型和自己興趣愛好來選擇運動類型。
有氧運動一般每周的總量為3~5次,每次20 ~60分鐘比較合適。有氧運動過多容易肌肉。研究表明,2個小時的運動可消耗機體中80%以上的白氨酸,而白氨酸的作用是防止人體在運動中肌肉的分解,1小時左右的有氧運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基礎代謝率,而過長時間的運動造成肌肉的流失,反而會不利于基礎代謝率的提高。
第4層:力量訓練
日常生活中力量訓練最容易被忽視,有氧運動對肌肉的影響很小。所以每周要抽出時間進行專門的力量訓練。
包括重量訓練、仰臥起坐、俯臥撐、拉力帶等。適合日常訓練的有仰臥起坐、立臥撐(先做一個俯臥撐,然后收腿、站起來,再重復上述動作),還可以用啞鈴進行一些上肢的負重練習。
骨骼肌的素質取決于兩個方面: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是指肌肉最大收縮產生力以對抗阻力或負荷的能力,但我們在訓練中抬高或移動物體,都需要肌肉提供足夠的力量去克服產生的阻力。肌肉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
力量訓練的益處包括: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基礎代謝率。高比例的肌肉能夠有效燃燒體內多余的熱量,使脂肪不易在體內堆積。增加身體骨骼肌含量,可以幫助塑造優美的身體曲線,提高自信心。
對于需要體力完成的特殊工作,力量訓練能提升工作表現,預防骨質疏松,刺激骨骼生長。力量訓練還有助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回復,如關節炎,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等。研究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力量訓練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謝,降低其體內炎性因子的水平,更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力量訓練強度的基本原則是逐漸增加訓練過程中的重量,直到達到肌肉能承受的最大范圍,也就是通過超負荷的訓練方式增加肌肉力量,同時避免損傷。當身體適應了某個重量的訓練之后,可以增加訓練的最大重量,通常每周的增幅不應超過10%,這樣長期堅持能有效保持并增加肌肉力量。下面給出適用于多種訓練運動的指導建議:
①肌肉耐力:2~3組,每組12~15個重復,組間休息30~60秒。
②肌肉增大:3~6組,每組8~12個重復,組間休息30~90秒。
③肌肉力量:3~5組,每組2~8個重復,組間休息120秒以上。
力量訓練一般每周的總量為2~3次,以 10 個動作為一組,做 1~3 組。1小時的運動時間建議為開始時用5~10分鐘有氧熱身,最后用5~10分鐘拉伸放松,中間用40~50分鐘的力量訓練。由于我們前面提到運動的過程,其實就是肌肉破壞的過程,而休息的時候才是肌肉修復和生長的時候,肌肉的恢復時間一般為48小時,所以當你今天訓練完某一塊主要肌群時,兩天后再繼續訓練吧。
在做力量訓練時,如果選擇運動器械,一定要先咨詢相關教練后再使用,避免不正當使用帶來的風險。在力量訓練時,先從最小的重量開始,不要盲目追求重量,先確保知識正確再逐步增大強度,一旦出現肌肉拉傷立即停止訓練,在身體完全修復后再進行該部位的下次鍛煉。
第5層:靜態活動
靜態活動包括看電視、玩電腦、工作等,雖然坐著也能消耗能量,但量很小。而且久坐已經被世衛組織評定為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最好坐1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也要盡量減少全天累計的久坐時間。如果你是上班族,可以規定自己每次上完廁所回來后站5分鐘,或做上一組伸展運動。
最后,對我們普通上班族來說,運動計劃的制定需要循序漸進,運動強度應從低到高,運動前做好熱身,保護身體不易受傷。也可以把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常見的熱身運動可以采用伸展運動、關節活動和模擬要進行的運動姿勢。中間可以配合有氧運動,或者力量訓練。運動后注意用伸展運動來及時拉伸肌肉,幫助身體排除肌肉中堆積的乳酸,以免造成肌肉疼痛,影響第2天的工作和鍛煉。如出現前面所提及的過量運動癥狀,應立即停止鍛煉。
科學運動對女性,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尤為重要。我們要選擇健康的運動方式,必須要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運動環境,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才能有益健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們身體系統的功能,達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關于《如何科學制定屬于你的運動計劃》的全部內容,怎么樣,你也趕緊給自己制定一個屬于自己的運動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