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總把“詩和遠方”掛在嘴邊,所以遠方的意義在哪里?當心里有疑惑時,總想去遠方尋找答案,于是我們選擇旅行、換新工作,但是答案在尋找本身。
? ? ? ? 在想象當中的遠方,確實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啟程的動力,讓我們走出去,開始行動;但是現實中的遠方卻培養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所以我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眼前的茍且之處,歌頌遠方的田野,我們歌頌的是對平常的不甘心,對于生活的向往和對于改變的勇氣,哪怕我們已經明了遠方只是一個幻覺,但它是我們最初的動力。
? ? ? ? 《禪定荒野》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居住在荒野的詩人,他曾經寫過:我們都是現實的門徒,它是一切宗教的先師。在寒風凜冽的早晨把孩子們趕緊車里,送他們搭校車,和在佛堂里青燈古卷打坐,其實是一樣難的,兩者沒有好壞之分,都一樣的單調枯燥,都體現了重復的美德。這段話告訴我們,瑣事并非麻煩一堆,別以為我們一旦逃開就能步入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道,就是我們的修行。
? ? ? ? 可是為什么我們在瑣事當中沒有修行的感覺呢?是我們修行的方式不對嗎?那些能在送孩子上學和在禪院打坐念經當作一樣事情的人,他們的內心是自由的,所以無論他們在哪里,做什么,他們都會覺得是一種修行。知乎上有人問過:為什么在辦公室工作一天并沒有做什么,卻感到疲憊不堪?一個點贊率很高的答案說:因為瑣事沒有意義。那什么是有意義的?我們總喜歡用好壞、重不重要來評價一件事情,它能幫我們升職加薪嗎?能幫我們快速成長嗎?如果不能,那做它的意義是什么?其實當我們回顧一天的工作,發現什么都沒做的時候,疲憊感就會隨著失望自然而然產生,正是對于意義的想象,把生活分成兩部分,痛苦的和快樂的,瑣碎的和神圣的,一部分是忍受一部分是享受,所以我們迫不及待想掙脫前面一部分,而瑣事則被我們看成前面的那一部分。
? ? ? ? 正念導師卡巴金有段時間迷戀禪修,又覺得生活耽誤了大多數修行的時間,他想去遠方出家。后來他的孩子出生了,每天都要換尿布、哄孩子、撿玩具,做普通父親都要做的事情。有一天他想,既然修行也一樣枯燥艱難,那為什么不把生活的瑣事當做修行?于是他就以鄭重其事的態度認真對待這些事情,他的生活沒有變,但是他的心靜下來了,家庭關系也在他全心投入中變得日益親近。很多人容易把正事兒當做自己的時間,把瑣碎的事情當做是占用自己的時間,就好像那段時間不屬于自己。實際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修行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我們有責任以認真的態度予以對待。
? ? ? ? 當把時間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整塊時間,另一個是瑣碎時間,整塊時間要好好利用,你是可以用來學習、處理重要的事務,而碎片化的時候是你一些零碎的時間,我們通常會把它當做沒有用的東西,但當你把碎片化時間看做自己的時間,你就會把它好好利用起來,放在日程中認真安排。貴在專注,一步步關注當下,解決當下問題,不想太多未來要如何,要去看更大的世界。人心有了執念,就會有擔心,一旦有了擔心,就很難做到專注了。而更大的世界就在眼前,福流是向內而求的,是你關注于自己內心,能夠專注當下的事情,你才能得到福報。
? ? ? ? 所以遠方是我們行動的動力,當下覺得枯燥的瑣事,它是一種修行,它能不能鍛煉你的心境,鍛煉你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做得更好更完美,讓它體驗更高,讓我們做這件事的時候幸福度更高?我們追求遠方,就要追求當下,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如果做得好,那就把它做得有趣吧。
? ? ? ? 以上是這幾天在彭小六夢想早讀會剖析《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的所想所得。
? ? ? 祝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