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羅胖跨年演講,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后真相(post-truth)。這個詞在1992年發明,但在2016年11月后,使用率飆升了200倍。
后真相并非指沒有真相,它是指,真相不再重要。這個詞是牛津詞典選的2016年度關鍵詞(每年僅一個),也可以看出這個詞受關注之深。
后真相是什么?
后真相指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事實本身,要知道在過去的1萬多年歷史上,不管有什么樣的奇思妙想,或者是胡說八道,最后校準它的依據都是真相,是事實。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當真相不再重要的時候,這件文明的基礎正在發生動搖。人們越來越不關心真相,而只關心立場和態度。(這一段摘抄羅胖的詞)
比如2016年沸沸揚揚的各種撕逼事件,夫妻之間如王寶強和馬蓉,師徒之間如郭德綱和曹云金,做為外人的我們,無法知道真相,馬蓉確有出軌,王寶強是否又有包二奶,總是處在被各種不同聲音的牽扯之中。無法分析真相,兩個人的婚姻走至此處,有各種原因,馬蓉可能因金錢而選擇了王寶強,但王寶強在婚后的做法表面跪舔,實則覺得男尊女卑。走到這一步,誰的責任更多一些。別說外人的我們無法辨識,當事二人如果靜下心來想想,同樣無法斷定吧。
真相分析下來,發現真相太復雜。所以網絡上的不同聲音,是看到這個事件天然形成的反應,把當事人換成了隔壁鄰居,可能他們的結論是一樣的,要么是女的不守婦道,要么是男的大男子主義不照顧女性,情商低等等。
按照這樣的說法,其實后真相應該個人的觀點。這就像在溝通課程里講到的,要分清楚,你說的這句話是自己的觀點,還是客觀事實本身。比如這樣一句話,我們這代人未來的壽命會變短,原因是因為霧霾重,容易得病。分解來看,壽命短其實是你的觀點,而霧霾是事實本身。事實沒錯,觀點有待商榷。因為霧霾容易讓人生病,但不一定會讓人短命。所以任何現代名詞解構下來還是能找到一個詞來對應的。
為什么“后真相”突然流行
換個角度說,為什么觀點越來越重要,而事實的重要性退居其后呢?想來應該是有幾個原因
1、純粹的事實越來越少。因為這個社會,工作越來越多的是跟人打交道,人都有一個鼻子兩臺眼睛,但大腦里想什么太復雜了,是由一個人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甚至是當下的心情來決定的。我特別喜歡吃山楂片,但今天就是想吃點辣的,因為人的口味是會變化的。從時間這個維度來看,有什么是確定的呢?
2、觀點越來越變成了事實。 我們跟人打交道,就是跟別人的觀點打交道,那別人的觀點就是事實本身。事實雖然確定,但是觀點卻多種多樣。
后真相,觀點那么重要,怎么辦
接受觀點咯。
人都會有觀點,去接受他的觀點,去理解觀點生成的原因。
我們只能跟別人講一些事實,至于他的觀點,這個太難確定了。就像保險銷售,購買重疾保險應該是剛需的,但這個剛需是針對社會整體人來說,也許有些個體是真的不需要,可能他一輩子不得病呢(他的觀點)。但是,可能性總是有那么幾種,得重疾、英年早逝、長命百歲,分別對應不同的險種。所以要銷售一種保險比較困難,那是基于客戶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回到事實上來分析,找到各種可能的事實,或者去找到持有跟我們的事實對應觀點的客戶。
再多的觀點,也是基于某種事實的看法,找到這個看法對應的事實,然后再應對。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