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討論到用典的第三個原則:用典不離語境。如果說前兩個原則分別討論的是“該不該用典”和“該用什么典”的問題,那么這個原則就是針對“如何用典”的問題了。
“用典不離語境”,那么語境是什么呢?
從字面意義來看,語境就是一種“語言環境”,既包括文章中的上下文,也包括講話中的前言后語,這是一種“小語境”,體現的是語言交際活動中話語所處的言語環境。
但是,我們這里提到的語境是一種“大語境”,它更多地強調一些非語言因素。這些非語言因素對用典起到了很大的限制性作用,它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所有的主客觀因素。
這種語境對文章典故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詮釋作用。一個典故表達的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簡單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的含義,還有可能是一種言外之意。
用典的字面意義比較容易理解,只要弄懂典故的來龍去脈就可以了。但是,用典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則不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透過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去深入理解。
我們來看一段文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這方面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思想遺產。比如,“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各級領導干部都應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斷增強是非面前的辨別能力、誘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斷提高慎權、慎獨、慎微、慎友的自覺性。
這段文字出自《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干干凈凈干事》,連續運用了四個典故,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要謹防貪欲之害,避免縱欲之險。
文中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意為“最大的禍害是欲望膨脹而不知道滿足,最大的兇險是放縱自己的欲望。”
這本是老子的一則反戰的言論,在老子看來,政治家的占有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為了一己私欲,發起戰爭,弄得民不聊生,影響日常的生產活動,老子的反戰思想表露無遺。
但是,這則典故用在這篇文章的語境中,強調的是領導干部要潔身自好、廉潔白律,提醒黨員干部謹防“貪欲”之害。顯而易見,這則典故的深層含義惟有結合文章針對的話題和場合,才能準確理解。
上面這段文字中還有一句用典,“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語出《論語》,意思是“遇見賢德的人,要向他們看齊,向他們學習;遇見德行不好的人,要反省自身,是不是存在同樣的錯誤?!?/p>
這個典故用在上面這篇文章的語境中,是十分貼切的,按照字面意義理解即可,強調了黨員干部要經常地反躬自省,自警自勵,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惟有借鑒他人的經驗教訓,才不會重蹈覆轍。
但是,這個典故如果出現在下面這篇講話的語境中,又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深意呢?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心有榜樣,就是要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美好事物,在學習中養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中也涌現了大批少年英雄,他們中不少人的名字同學們可能都聽說過?!銈儗W校也有被評為“最美少年”的。另外,各行各業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包括航天英雄、奧運冠軍、大科學家、勞動模范、青年志愿者,還有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等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桿,向他們看齊,像他們那樣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這就是孔子講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這段話出自《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更多地是鼓勵孩子們心中要有榜樣,學習先進人物、英雄人物、美好事物,在不斷地學習進步中,成長自己,養成良好的德追求和修養。其深層含義惟有結合講話的語境才能準確把握。
前面我們探討了公文用典的三個原則,那么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是,我們平時在公文寫作中,該如何學習用典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在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