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七十一):虎落平陽。
民國十三年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北洋軍閥東南地區新秀孫傳芳異軍突起,在江浙戰爭中與皖系軍閥碩果僅存的一塊地盤上的浙江督軍盧永祥大打出手,然而在北方大地上,因為奉系、皖系以及粵系軍閥三角聯盟的存在,奉軍再次揮師入關,聲援江浙,第二次直奉戰爭也隨之爆發。直系軍閥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后掌舵北洋中樞,但麾下的八省督軍也隨著吳佩孚的削奪兵權而貌合神離。面對厲兵秣馬數年之久的奉軍,吳佩孚深知直系舊將已經不可用,但是新兵又未練成,所以對這場戰爭毫無把握,只有被迫應戰。深諳兵事的吳佩孚經過“四照堂點將”后,帶領各懷異心直系將士開拔前線。
是年九月中旬至十一月初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比第一次直奉戰爭的規模要大很多,直系軍閥北方六省駐軍盡出,在數量上超過25萬的直軍守土應戰,而勵精圖治后張作霖,也拿出東三省軍隊中的精銳,有17萬奉軍南下進擊,直奉兩軍在熱河、山海關等地展開鏖戰,其中京師屏障山海關沿線成為雙方主力的搏殺之地,也成為第二次直奉戰爭的主戰場。雙方也均調動多兵種作戰,奉軍曾依靠裝甲車以及戰機的掩護沖擊直軍陣地,而直軍也采用軍艦迂回運兵,欲斷奉軍退路。雙方鏖戰一個多月,面對直軍的地雷與鐵絲網封鎖,進展緩慢的奉軍終于以兩個旅優勢兵力的數次沖鋒,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后攻克直軍九門口陣地,直軍守將馮玉榮在陣地上自殺。
在北京籌措軍餉的吳佩孚聞訊后大驚,立即親臨前線督戰,下令直軍反攻九門口陣地,奉軍拼死抵抗,雙方難分勝負,而此時奉軍已經合圍至直軍的山海關陣地,正面進攻的奉軍在直軍數十挺馬克沁式機關槍的密集掃射下死傷枕藉,堆積如山。其后郭松齡選派的三千敢死隊員雖然沖入直軍陣地展開肉搏但是仍被擊退,輪番的拉鋸戰中雙方大批士卒隕命,以至于郭松齡向直軍提出休戰,從而清理戰場上的陣亡士卒,但被吳佩孚拒絕,在山海關的正面陣地,雙方僅陣亡士卒就超過萬人。
其后奉軍從山海關陣地側翼取得突破,對山海關直軍形成包圍,吳佩孚只得將兩個師的預備隊投入阻擊,在付出三千余人的傷亡后遏制了奉軍的攻勢。在吳佩孚的計劃中,自己率部在山海關吸引奉軍主力,由馮玉祥麾下的直軍取道熱河迂回奉軍后方,再由海軍運輸直軍精銳登陸葫蘆島圍殲奉軍,必可大敗腹背受敵的奉軍。但是在馮玉祥看來,道阻且長的熱河行軍路線是吳佩孚在蓄意消耗馮軍,所以在山海關陣地千鈞一發之時,馮軍揮師撤退,急行軍回京后軟禁了直系軍閥的首領曹錕,選擇臨陣倒戈,時任大總統的曹錕在交出印璽時號啕大哭,作為北洋軍閥中的老人,雖說在廟堂之間老奸巨猾,但是對待自己的部屬卻是宅心仁厚,不料卻被自己人逼宮。
吳佩孚在前線得到馮系人馬倒戈的消息之后,一時首尾不能相顧,直軍全線陷入大亂,兵敗如山倒,吳佩孚收拾嫡系余部萬余人退守天津苦戰待援,但在優勢奉軍的追擊下參戰直軍均被奉軍擊潰或者收編,北洋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擁兵25萬之眾,占據優勢的兵力的直軍最終慘敗于17萬人的奉軍,一代驍將吳佩孚含恨南渡,圖謀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