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軍閥之間的摩擦不斷,尤其是大軍閥之間,往往因為爭奪地盤大動干戈,隨著袁世凱稱帝失敗,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和皖系兩大派系,直系以馮國璋為首;皖系以段祺瑞為首。由于馮國璋和段祺瑞都是袁世凱的心腹,而且馮國璋為人頗為圓滑,因此他極力避免和段祺瑞的皖系摩擦,雙方都沒有爆發大的戰爭。
馮國璋去世后,直系落入曹錕手里,曹錕手下有一名赫赫有名的戰將,這人便是吳佩孚。曹錕對段祺瑞的皖系早就心懷不滿,決心和皖系一決雌雄,其實此時曹錕有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的大總統是徐世昌,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中央政權完全掌握在段祺瑞手里,曹錕想擊敗段祺瑞自己當大總統,而身為曹錕的心腹,吳佩孚由于反對段祺瑞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他對段祺瑞政府也極為不滿。
為了增加勝算的籌碼,曹錕請張作霖出兵幫忙,此時的張作霖在當時的軍閥中實力不算雄厚,一直身處關外,張作霖也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而這次攻打段祺瑞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因此張作霖欣然答應,1920年7月14日,直皖大戰爆發,雙方兵力相當。一時陷入僵持,此時張作霖率領東北兵入關,一下逆轉了戰爭局勢,段祺瑞戰敗,從此下臺。
直皖大戰后,張作霖派人立馬繳獲皖軍戰敗物資,完全據為己有。其實曹錕也派部下這么干,吳佩孚看到這種情況極為憤怒,他覺得張作霖占了便宜,從此對張作霖一直耿耿于懷。直皖大戰勝利后,曹錕的直系和張作霖的奉系掌管中央政權,此時的吳佩孚覺得曹錕權力欲望過大,因此找了個借口,帶著自己的人馬,定居洛陽。
吳佩孚到洛陽后,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軍隊,吳佩孚還是一位極會管理地方的將軍,畢竟他曾是秀才出身,有崇高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他在洛陽修建飛機場,開設無線電,還造房子給學生兵當宿舍,在吳佩孚的治理下,洛陽在當時極為繁華,1921年,吳佩孚的軍隊已有10萬人之多,但此時曹錕和張作霖的矛盾卻日益激化。
雙方為了爭奪地盤,經常發生戰斗,1921年,由于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張作霖行動更為囂張,張作霖不滿足于屈居東北三省,他打算得到更多的中原城市,而這是曹錕不允許的。1922年4月,雙方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擔任直軍的總指揮出兵攻打張作霖。
張作霖由于得到日本人物資的支持,對此次戰役信心十足,他調動了12萬大軍,還有150門大炮,200挺機關槍,雄赳赳氣昂昂的進入山海關,想一舉殲滅直軍,吳佩孚一點都不慌張,當時的吳佩孚有一個綽號叫“常勝將軍”,他作戰方面能力突出,吳佩孚只有一半的兵力迎戰。
經過一個多月的戰斗,張作霖的12萬大軍,只剩下2萬多倉皇逃出山海關,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讓吳佩孚聲名大振,曹錕都對他的勝利瞠目結舌,因此更加重用他,而此時的吳佩孚也確實達到了軍事的巔峰。擊敗張作霖的奉軍后,曹錕完全掌握了中央政權,因此打起了做大總統的主意,而吳佩孚想乘勝追擊,一舉統一全國,站在權力巔峰的曹錕完全無視吳佩孚的建議,因此統一的計劃就此擱置,吳佩孚也成為了當時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歷史就是這么有趣,在無數次擦肩而過中演繹著他的精彩,歷史更是因為有了他的不可能,才讓我們銘記,而吳佩孚這個忠心耿耿的將領,在曹錕被馮玉祥軟禁后,不顧一切的揮軍救主也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