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來很輕松的一本書。都是作者自己的育兒體驗。書里有的提到的已經在做了。有的錯誤已經發生了。有的做法很新穎。尤其是二寶之間的相處。對我來說很有借鑒意義。
一、孩子犯錯誤時。
書中提到的一段話:
“犯錯誤是上帝交給孩子的權利。孩子的犯錯分為兩種,一是長輩必須立即糾正的,比如觸摸電線等危險行動,亂扔垃圾、說臟話、打人等不良行為。而另一種,卻是孩子能夠自行糾正的,他們能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從而很快地學會這項技能,并慢慢走向獨立。”
我想起有一個時間段。吃好飯。娃很喜歡洗碗。因為是陶瓷的。我們怕打碎。就沒讓她洗。她很不高興。后來她磨的次數多了。就讓她洗了自己的碗。洗起來有模有樣的。當然了。洗完了她很有成就感。這個道理我是在蠻久之后才明白:不是危及生命以及一些原則性問題的事情,都該放手讓她自己去嘗試下。
二、孩子撒謊的問題。
“他們如果內心充滿了恐懼,就會用說謊來保護自己;他們如果發現誠實反而受到批評,以后就會用謊言來逃避責任;他們如果總是被忽略,就會用說謊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在所有的育兒問題上都應該堅守的原則:對事不對人。”
說得句句在理。
娃跟爺爺奶奶在一起就會長時間看電視。我問她。她會說沒有看。爺爺奶奶也幫腔說沒有看。
后來有一次,她主動對我說一個秘密:其實和爺爺奶奶一起回去時,都有看電視,還看好幾集。
她說自己不敢告訴我。怕我說她。
問她為什么選擇告訴我。她說因為她想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我很感動。對她說了謝謝她的誠實。后來再沒有過對我撒謊沒看電視了。
孩子其實自己知道對錯。只是有時候需要一些勇氣。家長的態度很重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
三、發怒的時候。
養育孩子的時候。
尤其是兩個孩子的。
家長獨自帶的話,難免會有歇斯底里的時候。
書里提到的這個方法很好。
“積極暫停角”。
各自選好一個讓自己舒服的地方。
每當發怒、有情緒的時候,和孩子誠實的說一下。要去這個暫停角待一會。等一下就好了。
在讓自己舒服的角落待一會。情緒平復了。再心平氣和地交流。
當大人這樣做的時候,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去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平復情緒。
這個方法看到的時候。
我決定拿來試試看。
四、處理孩子的情緒。
“我們常常為孩子加油鼓勁,卻很少蹲下來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孩子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勵與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認可。”
要做到這點其實挺難的。
難在家長要做到與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時候在孩子眼里看起來比天大的事。
在我們大人眼里卻覺得這是不值一提的。
尤其是有“男孩子應該怎么樣”“女孩子應該怎么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更難與孩子有同理心。
所以有時候理解起來,會感覺理解偏了方向。
說出來的話,自己都感覺蒼白無力。
不過,注意到這點了。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這方面的理解了。
在某一天就能夠用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了。
五、學樂器。
“即使再糟糕的情況,也有值得稱贊的地方。”
作者孩子學習架子鼓的經歷,感覺和我孩子學琴一樣的經歷。
不過作者做得更好。
大概大部分學樂器的孩子與家長都會經歷這種糾結的過程。
現在我只要記住這句話:多鼓勵多贊美。
六、孩子專注力。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在孩子正聚精會神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去打斷他。”
娃的專注力不夠。只有睡覺的時候安靜。連老師上鋼琴課時,她都能找時機開小差。
仔細想想,我們自己平時有做不到位的。
有時候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打斷她正在做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父母自身開始做吧。
七、分享。
“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
這點,我也是認同的。在生活中我不強迫孩子分享,讓她自己去決定。
分享的主題,孩子幼兒園做得很好。老師有要求他們每周帶一樣自己喜歡的玩具。大家互相分享玩。孩子回來會選自己最喜歡的帶過去。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交換著玩,她覺得很開心。
家庭和學校能一起結合起來,是再好不過的了。
八、當小老師。
“有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孩子通過聽別人講授的方式可以學到5%,通過閱讀的方式可以學到10%,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可以學到20%,但是,他們通過教授別人的方式學到的東西多達90%!”
“以不教的方式來達到教的目的,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永遠值得遵循的方式。”
這點真的很好用。只是有時候沒堅持下來。
希望自己能把這點堅持貫徹到生活中吧。
九、二孩。
“手足之間有天生的相親相愛,但其樂融融卻不是常態。養育兩個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更需要去理解和接納兩個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們在愛與競爭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全書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寫到兩個孩子的地方。
作者的很多細節做得很好。
在弟弟還在肚子里的時候,讓哥哥全程參與進來。引導、鼓勵他的每一次付出與努力。
在弟弟出生的時候,他們給哥哥準備了“哥哥禮”。恭喜他成為哥哥。這點已經很難得了。更可貴的是,他們的朋友們來探望孩子時,也都會另外準備一份“哥哥禮”。這樣哥哥在眾人圍著弟弟轉的時候不會感覺被冷落,同時,也讓他為成為哥哥而感到興奮與自豪。
這點很少有家庭注意到吧。至少我之前從來沒想過要給老大準備個“姐姐禮”。
感謝作者分享的這件事情。讓我有時間來準備。
還分享了一個蠟燭游戲。和老大一起點了四根蠟燭。代表各自。講解“爸爸媽媽的愛就像這根蠟燭的光,點亮了你,我們的光并沒有變小,再點亮弟弟,我們的光也沒有變小。愛,就像蠟燭的光,不會因為給了另一個人就少了。我們愛你,還是跟原來一樣多。而且你看,當我們的蠟燭都點亮的時候,我們的家就更亮了,就擁有更多的愛了,對不對?”
看到這段內容的時候。覺得好溫暖。
全書讀起來。就感覺像是讀隔壁鄰居家的故事一樣。輕松不費力。卻又有收獲。感謝作者育兒路上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