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創造的——片段來源:《關鍵對話》(原書第2版)P94-95
【R:原文片段】
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創造的
? 事實證明,他人的行為和我們的感受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中介環節。這個環節的存在是因為行為本身無法,也不會造成情緒反應。正因為如此,10個人面對完全相同的情況才會有10種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在和路易這樣的人一起工作時,有些人會覺得是種侮辱,有些人會感到好奇,有些人覺得憤怒,有些人會感到被關心甚至是被照顧。
? 那么這個中介環節是什么呢?它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在觀察到對方的行為之后,產生某種情緒之前,我們在大腦中構思的想法或情節。換句話說,我們會對觀察到的事實賦予某種意義,猜測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動機,即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同時,我們還會加入自己的判斷——這種行為是好是壞?然后,在這些想法或情節的基礎上,我們的身體開始對情緒做出響應。
? 如果用圖形來體現,整個過程如圖6-2所示。我們把這個模型稱為行為方式模型,因為它解釋了情緒、想法和體驗是如何導致我們出現特定行為的。
? 大家會注意到,這個模型中添加了“主觀臆斷”這個環節。我們首先觀察事實,然后在腦中構思情節,接下來才產生感受。雖然這樣顯得復雜了一點, 但好處是為我們解決問題帶來了希望。因為有能力主觀臆斷的是且僅是我們自 己,這就表明如果能構思不同的情節,我們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有辦法控制內心產生的想法(通過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讀等方式),我們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掌控整個關鍵對話的表現。
【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
【what】人的行為路徑中有“主觀臆斷”這個介質,通過這個介質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構思假設更多的情節即可能性,我們便可以此分析行為背后的動機,選擇對自己或對雙方都較好的行為方式,從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how】
1、起始路徑——所見所聞:如,發現老公淘寶賬戶里買了一件女式內衣,但這個內衣的尺寸并不是適合自己的尺寸。
2、橋梁路徑——主觀臆斷:(一定要給自己多種假設和可能,這很重要)
如①,他居然背著我給別的女人買內衣,他一定是背叛了我。
如②,老公給我買內衣尺碼都買錯了,但是他能想到主動給我買,心里還是有我的。
如③,其他可能……
3、新的路徑——形成感受:(多種可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多希望)
對應主觀臆斷①,我真的好難過,很傷心。
對應主觀臆斷②,雖然買錯了,但是我很開心。
對應主觀臆斷③,其他感受……
4、反應路徑——展開行為:(選擇行為,管理情緒)
對應感愛①,我要跟他離婚或忍住不作聲(但內心想要報復他)。
對應感愛②,我要打個電話表揚下他,跟他說下次別買錯尺碼了。
對應感愛③,其他行為……
【why】人們往往就看到或聽到的事件及行為,直接判斷非黑即白,從而形成傷心、難過、委屈、懷疑等感受,進而采取內在或外在的反抗舉動。但如果,我們能在看到聽到的行為之后,產生對應感受之前,在腦海中架一座“臆想”的橋梁,構思假設各種可能,將會改變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為我們贏得了關鍵對話的掌控力。
【where】適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種人際關系、原則性問題等可能影響或控制自己情緒的行為。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故事案例】去年11月份工作日的早晨,因為當天公司有活動,所以我打開包想拿出口紅簡單的抹一下,但是打開包之后沒找到口紅,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被丫頭拿走了,于是【我】瞪著眼睛,大聲的沖丫頭喊道:“誰讓你拿我口紅的,口紅是你用的嗎?趕緊把我口紅拿出來!”【丫頭】似乎很驚訝,說:“我沒拿你口紅啊!”【我】繼續大聲說道:“不是你拿的,還有誰拿的?快點說放哪里了?”丫頭帶著委屈的表情仍然強調她沒有拿。我看看時間不早快要遲到了,然后跟她說:“我晚上再跟你算賬。”到了公司之后,我發現口紅在自己辦公桌抽屜里,是我錯怪她了……
【反思原因】
1、起始路徑——所見所聞:我包里的口紅不見了!
2、橋梁路徑——主觀臆斷:一定是丫頭拿的。
3、新的路徑——形成感受:不經我同意,擅自拿我東西,我很生氣!
4、反應路徑——展開行為:大聲地指責質問她!
【A1+做法】
1、起始路徑——所見所聞:我包里的口紅不見了!
2、橋梁路徑——主觀臆斷:(多種可能)
①一定是丫頭拿的。
②我是不是放哪兒自己不記得了?
③我的口紅丟了!
3、新的路徑——形成感受:(更多希望)
對應主觀臆斷①,不經我同意,擅自拿我東西,我很生氣!
對應主觀臆斷②,自己怎么那么糊涂,丟三落四的!
對應主觀臆斷③,這也太不走運了,懊喪!
4、反應路徑——展開行為:(選擇行為,管理情緒)
對應感愛①,大聲地指責質問她!
對應感愛②,問問丫頭,有沒有看見我的口紅,幫我一起找找。
對應感愛③,丟了就丟了吧,再買一支。
管理情緒:我選第二種行為,冷靜的問問丫頭有沒有看見自己的口紅,快速解決口紅丟失的問題,避免冤枉她,說不定還有一絲希望能找到口紅,那就不用再浪費錢重買一支了。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故事背景】老公喜歡打玩網球,即使疫情期間也沒能關住他的熱情,一旦他說要出去一下,我就喋喋不休、冷嘲熱諷的跟他說:“又要去打網球,你真是不怕死啊,你這個精神真的應該給你頒個奮不顧身獎!”然后他就說,“你怎么那么喜歡嘮叨啊,難道除了打球,我就沒有其他事可做了嗎?”……
【目標設置】從今天起到3月15日,我應用行為方式模型分析處理與老公之間沒有被證實的事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對老公做出質疑、諷刺挖苦、喋喋不休等情緒反應,友好對話。
【行動計劃】
1、起始路徑——所見所聞:老公信用卡有一筆3800元的賬單支出,但最近家里沒有添置任何東西。
2、橋梁路徑——主觀臆斷:(多種可能)
①他這是偷偷的給誰買東西呢?
②發生什么事情了,需要這筆錢應急?
③他是不是忘了跟我說這筆開支了?
3、新的路徑——形成感受:(更多希望)
對應主觀臆斷①,為什么背著我,不跟我說,生氣!
對應主觀臆斷②,究竟發生什么事了,擔心!
對應主觀臆斷③,估計忙忘了,理解!
4、反應路徑——展開行為:(選擇行為,管理情緒)
對應感愛①,指責質問他!
對應感愛②,關切的詢問是不是發生什么事了,需要用錢?
對應感愛③,提醒他忘跟我說了,以后不要忘記及時跟我說,便于我做家庭日記賬。
管理情緒:我選第二種行為,不指責、不質問,表示關心的詢問,既能讓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又能照顧對方的情緒。
以上是假設情境,但生活中一定會出現不明真相或不了解事件背后的真正動機就大動干戈或發生冷暴力的情形,可對照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