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翻我豆瓣歷年的標注,發現每一年我看的影視劇數量都比讀的書的數量多,且多幾倍。
我對這結果有點小吃驚,我一直以為我是很熱愛閱讀的,結果我花在影視劇上的時間更多。雖說有些書豆瓣上沒有,所以沒有標注,但整體上我的觀影時間應該也是比閱讀時間長的,哪怕我以兩倍的速度在看影視劇。
于是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行為上比起閱讀我似乎更習慣把時間花在觀影上,但思想上比起觀影我更喜歡閱讀。我思想和行為不一致,習慣上我還是自動選擇更輕松省事的方式。
我看了那么多作品卻沒有輸出,看過就忘了,這種機械性的觀看只是單純打發時間。至于我所謂的喜愛閱讀,看過的那些書其實也是沒有太多輸出,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拿來打發時間的網文。而搞笑的是哪怕我所看的內容都是經過篩選,我感興趣且口碑不錯的,最后看完讓我覺得真的很精彩的作品其實只有寥寥的幾部。
這難道就意味著我的時間都喂了狗么?
我覺得我是在體驗無聊,在無休止刷著實際上我覺得不夠出彩的劇中,一遍又一遍的體驗。所以感覺告訴我,我更喜歡閱讀。那又是為什么我要體驗無聊呢?我為什么不去體驗有趣?
行為上,我的看約等于過眼,微博也是拿來過眼的,絕大部分公眾號文章也是,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身體系統的自動化運行。為什么我要自動化這個?為什么不可以是別的呢?
我不想再體驗無聊,我也不想在這樣無意識下去了。影視劇我依然會看,我的閱讀量將會加大,我會更頻繁的書寫表達,我要為我的時間留下印記。
我受夠了晚上回想白天做了什么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我想要記錄更多今天我活過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