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皖人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里稱“我中華已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小編則認為變局有三,一是武器,二是制度,三是人。
林則徐虎門銷煙后,于1840年6月,中英兩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以中方戰敗告終,白銀外流、自然經濟解體.......亦在同年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直至1856~1860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僅洗劫并火燒圓明園 ,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蘭編對歷史的自我分析點:在此等歷史事件之前,中國一直處于封閉的內循環狀態,無外界因素的干擾,且封建帝制逐步達到了巔峰狀態,而一旦外界勢力介入,必定會受到降維打擊,此所謂初步的世界格局已變,清政府統治階級還未覺醒,反而底層勞動人民開始覺醒 。
于是在歷史滾輪中,第一次探索出現——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舊式農民運動達到了最高峰,強烈的震撼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并且沖擊了孔子與儒家的正統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還在打擊侵略者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蘭編對歷史的自我分析點:除此,在此次的探索中,還出現了《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這樣極具進步性的社會發展方案,但是由于太平天國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且農民階級非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代表,因此第一次來自農民的自我探索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探索來自清政府的自我探索——洋務運動,目標明確,即自強、求富,于是興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這一切所告知中國人的,好像中國已經百廢俱興,但是一場中日間甲午海戰,無疑暴露出了一切,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宣布了中國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
(圖: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蘭編對歷史的自我分析點:當時身為亞洲第一的超級海軍戰隊的中國,為何會輸給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日本呢?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便可略知一二,漸漸有為之士也清楚此等小修小補根本無濟于事,器械已變,而我們的制度是腐朽落后的,于是在梁啟超等維新派的支持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發“明定國事”的諭旨,戊戌變法開啟,但是由于守舊派的頑固阻撓,變法僅維持百日,戊戌六公子慘遭殺害,光緒帝被軟禁于瀛臺,康有為、梁啟超等被迫逃離海外,第三次探索依舊宣告失敗,獨留下唯一歷史產物——京師大學堂,實為惋惜。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第四次探索——辛亥革命的大爆發,明確領導階級,逼迫清帝退位,即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覆滅,同時孫中山渴望建立共和國,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是由于時局的復雜與帝國主義的強烈干涉與破壞,且其革命自身也極具軟弱性與妥協性,導致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復辟帝制,采用總統集權制,辛亥革命失敗。
(圖:新文化運動開啟)
第五次探索——新文化運動的開啟,既然制度已變,但是中國飽受挨打的局面明顯沒有扭轉,于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們開始意識到,要變化的應該是國人,即改變中國人思想中那些封建毒瘤的殘余,避免侵蝕。
蘭編對歷史的自我分析點:所以以陳獨秀為首發布《新青年》開始嘗試挽救共和制度,儒家那套溫柔儒雅的思想雖能在“禮”方面起作用,但是儒家思想已無法順應當時政治制度的需要,于是新文化要求要廢孔教、除八股提倡白話文等,擁護的是民主與科學,但是此運動缺乏現實性,是空大的,無法正確處理好資產階級與中國社會的關系,無法相契合。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于北京天安門前大爆發,在歷經北洋政府的殘酷鎮壓后,斗爭主力發生轉移,由學生到工人,運動中心由北京至上海,使階級革命轉化為群眾革命,這場運動不僅體現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且一批中國先進的積極分子受到了十月革命新思潮的影響,1921年7月3號,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8月3號于“紅船”中誕生中國共產黨,并確立了黨的名稱與黨之綱領 ,這更是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過程中反復探索的的一個最終結果。
蘭編對歷史的自我分析點:從鴉片戰爭起,中國在各種社會思潮充分激蕩的情況下,就一直在探索與篩選好的制度,但是始終無法找到能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相契合的制度與思想,而馬克思主義由于其自身的真理性而被歷史與人民所選擇,這是必然的,以上則是我對“因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覺醒、探索”的認識。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多多支持蘭主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