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早間看了一期《百年語文》,對于中國百年語文走過的路,深有感觸。百年來由于政治勢力的各種角逐,文化教育在其中受到了不小的沖撞,語文課作為中國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其中受到了不少誤讀,語文課版的選材,也受到了極大的爭議,并且多次引起輿論風波,關于教育內容的爭論,喋喋不休,對于選擇什么文章入選,也受到了極大關注。
? ? ? ?其實真正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語文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式,它的基點選擇是為了普及文字掃盲,教誨人們學習基本的民族語言文字,除了會講之外還會寫,會說會表達,這是語文最基本的功能。讓你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會更深入的情感表達,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三觀,這也是其更加深入的功用性。
? ? 不僅讓學習者明白社會中的真善美,還要了解假惡丑,因為這就像一個硬幣的正面和反面,正面和反面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下我覺得語文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務是增進學生們對于后者的了解,而且值得強調的是是防止一個傾向,那就是只談好的,不講壞的;只談美的,不講丑的;只談善的,不講惡的。這其實是一種割裂,一種斷章取義。
? ? ? ?當前教育在語文教學之中,我們犯的大部分毛病就在于這一點,將一個事物的兩面割裂分開,學生們如果是只讀課本,不讀課外書的孩子,就容易在沒接觸社會的時候,過于理想化,對社會人士偏激短淺,認識不深,對于假惡丑的認識不夠,最后導致悲劇性的教育結果,此處不做細論,后文再詳細講述。再說另一方面,對于語文的教育,我們的追求還更高,不光是希望認識本民族文字,讀寫會用民族語言,學會正確的三觀之外,另外我們希望優雅的表達,優雅的講,我們希望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希望自己寫下的事情可以給人以情操之美,我們關注情感的表達考慮有趣有料,富有想象力,有內涵有深度等等,這就是說到語文教育的藝術性,以下做一一詳述。
一,我們講講語文的功用性。
? ? ?從教育階段來講,小學教育的階段即是語文教育功用性的第一階段,即識字掃盲,學會基本的讀寫能力;第二階段就是初中,開始注重深層次的讀寫交流,并且逐漸轉入三觀教育方面;第三階段,在高中時代的前半時期,繼續進行三觀教育的進行。以后在大學繼續進行這一功用性教育。當然在進入社會,在組織內還會繼續受到三觀教育,這是我們講,在一個人的一生之中,都在接受三觀教育,這是大語文(即從大的方面講社會一切輿論教化,文字學習等等方面的教育)的功用,即教化功能。從小語文(即單指學校課本的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講,初小學教育,就是開啟語文功用教育的開始。前文曾有提及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在讓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之中,要注重引導他們全面的認識世界,把握住對立統一的這個基點,不能一味的只談一面 ,不談另一面,只談好的,不講壞的。個人經歷比較深刻的一點,在學校教育上面,我們了解國家社會,都是正面的,到網上一查,全是負面的,這就導致了學生們認識世界的狹隘性,容易一廂情愿,要么就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
? ? ? ?總之,要么全面否定,要么全面肯定,而且越是受到學校教育影響深的,或者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深的,越容易極端。極端主義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們講憤青,講極端主義,這些正的抑或邪的,對國家都影響深遠,從長遠的歷史來看,危害性更大,比如德國曾經是世界強國,極端納粹主義毀滅了德國,同樣的還有日本。
? ? 中國屹立世界的精神品質中,最重要的就是任何時候保持客觀和理性,就是中國文化講的“中庸”,簡而言之,不走極端。所以,語文教育的功用更在于人們認識清楚這個世界的本質,全面的認知,才會有一顆平常心,我們知道善惡好壞這些分野是社會客觀存在,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基于這樣的認識才不至于失之偏駁,才可以鍛造一個理性平和的人。
二,語文教育的藝術性。
? ? ?作為文化的承擔者和傳播者,這種文明的傳承,千年以來,一直在發展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如從中國的時代發展來看,每一時代都有自己流行的藝術形式,漢賦鼎盛于漢代,唐詩鼎盛于唐代,宋詞鼎盛于宋代,元曲盛于元,明清小說盛于明清時代。這些藝術形式在各自的時代里面,都大放異彩,這是語文教育的至高選擇。同時這些優秀的藝術形式,藉以書籍的形式,流傳后世,成為各個時代里面的經典被重塑,這正是語文教育的一種追求,當我們徜徉在中華文化豐富的典籍之中時,我們的心靈在瞬間得到了至高的愉悅和精神滿足,這種滿足正是文字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我們身體里面,內化成為一種無形的東西,熔鑄在我們的血液和靈魂深處,在我們的文明中時代延續,這正是中華千年語文教育的基因延續的結果。
? ? ? ?所謂藝術,我想不外如是,那就是引發人們對于真善美的由衷感嘆,可以觸動心靈深處最隱秘的那些痛點,打開心靈的機關,表達人類命運的種種情態,述說人類的奮進和掙扎等等,喚醒人們的想象力,拓展人們的視野和想象。這些東西是人們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而語文教育正是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柔軟的這一部分,引人入勝,超越凡俗。
? ? ? 無論是功用還是藝術,我們希望我們都不可偏廢的進行,而不是一味只強調一方面。今天我們的各種形式的文字應用,如廣告,影響方案,其他文案等等,這些東西我們也可以寫的很好,為什么千年之前的《歷代文官奏議》可以千年傳揚,為什么諸葛亮的《出師表》千古名揚呢?為什么李密的《陳情表》感人肺腑呢?說明純工具文,也可以加入藝術,加入情感。為什么今天的廣告就沒有新意呢?為什么今天的純工具性文章讓人感覺討厭?因為他們的作者在寫東西的時候并沒有真正的融入藝術,所以文字就變成了一個盛裝東西的籃子,而不是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兩者兼具,已未嘗不可,這才是理想中的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