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申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本故事參與馨主題第六期征文。
“奶奶,我要去蓮花湖玩滑板車。”
“寶貝,這些天都不能出去的喲,空氣生病了,我們要在家里呆幾天。”
“空氣為什么生病了呢?”
“就是因為有些人生病了,沒有注意防護,不戴口罩,走來走去,又隨地吐口水,把病毒留在空氣中了。”
“那我要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好孩子,戴口罩,不隨地吐口水。”
“寶貝真棒,我的乖孫孫!”二姐抱起孫孫親了又親。
“奶奶,那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出去呢,我都有好久沒有去蓮花湖了,我還想去章魚那里玩。”
“外面的叔叔阿姨,幫我們守護著小區的,等他們打敗了病毒,我們就可以出門玩啦,差不多15天吧。”
九月份疫情來襲,我們這個小城市進入靜態管理。學校放假,商店門市,各種娛樂場所都關門啦!街道上沒有行人,也沒有車輛,偶爾只有防疫車通過。人們困在家里,以不同的方式抗疫。
01
華華在火車站開了一家小超市,夫妻兩人勤勤懇懇經營生意。他們家的收入來源,全靠這個超市,家里有五口人,一個老人,兩個大人,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考上大學,小女兒在讀小學。華華與老公像往常一樣,打理著貨架上的商品,這時,社區的喇叭聲此起彼伏。“各位店家,各位朋友,疫情來襲,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從今天開始,我們這個城市要靜態管理一段時間,請大家關門回家。”
華華說:“兒子的學費還差一點,又要關門了,唉……”老公說:“有什么辦法,疫情嚴重,為了避免更多人傳染,只能禁足在家,切斷病毒源,國家采取這種政策是深思熟慮的,這應該是防止病毒蔓延的最低成本。關門吧,不要給政府添亂。”
回到家里,一家人在一起,只能靜靜的等待疫情結束解封,好出去掙錢養一家老小。正當在家百般無奈之際,社區通過網絡發公告,急招志愿者,華華的老公小陳對華華說:“我去當志愿者吧,在家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華華無不擔心地說:“這個病毒傳染力度強,當志愿者風險大,很容易被傳染,算了,還是就在家里吧!”
小陳語重心長地對華華說:“這蔓延的疫情困住了人們的腳步,這也相當于國家在受難呀,沒有國家,哪有小家,你看我們做核酸檢測都是免費的,難道我一個大男人不出去做點事情!”
華華不再言語,停頓了一會兒,眼里閃著淚花,“那你去吧,注意防護!”
有一天我們竟然在電視上,看到記者在采訪小陳。當時已經是下午四點鐘,他穿一身防護服坐在花臺邊上,正在快速地往嘴里扒拉飯。當記者走過來的時候,說了一句“您好先生,辛苦啦,打擾您一下,我們想采訪您幾句。”他才發現有人來了,無比歉意地說:“記者同志,不好意思,我光顧著吃飯啦!”
記者問:“您是醫務工作者,還是志愿者,怎么現在才吃飯呢!”
華華風輕云淡地說:“我是社區的志愿者,我負責給做核酸檢測的每一個人掃健康碼,從凌晨四點鐘出來,現在做了幾個小區,還沒有結束,我這快點吃飯去換另外一個工作者。”
記者:“從早晨四點鐘出門,到現在已經是十二個小時,您不覺得累嗎。”
小陳:“累,肯定是累,沒有辦法,不是要快速做三輪核酸檢測嗎?這些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還有各行各業的志愿者,這三天都是這樣的,大家默默無聞,任勞任怨,都是為了盡快打敗病毒。”
記者見他時間寶貴,沒有再多說什么,只是叫他注意防護,注意安全。小陳的身影又投入到隊伍里,給每一個人掃碼。
02
城市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醫務工作者,行政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社區工作者,物業管理者,社會志愿者形成一個完整抗疫體系,他們披星戴月,經歷著一次又一次戰斗。
李霞是縣醫院的一個醫務工作者,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床,親親熟睡中的兩歲兒子,依依不舍將兒子交由母親照顧。他的老公在事業單位上班,連續在外奮戰,已經有一個星期沒有回家。剛開始母親說:“孩子這么小,你們兩個都不在家,可不可以給醫院請假不去”。她說:“國家有難,疫情嚴重,我作為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不去,誰去。媽媽,這段時間,只有辛苦你照顧貝貝了”。這種情況母親還能說什么呢!只叫她注意安全,注意防護!
后來的每一天,這種交接,母親不再說什么,只是李霞臨出發時,母親會永不變更地說,“霞兒,注意安全,注意防護”!接著李霞簡單收拾一下,穿上防護服,就等著防疫車來接她去幾個小區做核酸檢測。穿上防護服的李霞,就像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不容易分辨。車車來了,母親就像送女兒遠征一樣,立在門口,目送女兒,直到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中,才關上門,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女兒平平安安歸來!
一到小區,李霞就全副武裝,進入緊張的戰斗。你根本看不清楚她是誰,一個小區差不多一坐下就是三個小時,桌上是一排排核酸檢測取樣試管,及一大疊一次性棉簽棒。她先用消毒液消毒取出的一根試管,再消毒自己戴著的膠手套,然后取出棉簽在居民口中取樣,滿十個人一支試管。然后下一組同樣的操作程序,消毒,取樣。三個多小時,不知道要重復多少次。結束后,投入下一個小區。
這中間,是沒有辦法脫防護服,只能穿上如嬰兒一樣的尿不濕,也沒有辦法吃東西,他們盡量少吃少喝水。這樣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身邊人的保護!就這樣上午六個小時,下午六個小時。然后一身疲憊地回到家,才能脫下防護服,洗澡,換上家居服,有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吃飯,就倒在沙發呼呼睡著了,母親不忍心打擾她。直到醒來,才將飯熱一熱,吃上兩口。
03
王勇兩口子是事業單位的公務員,疫情來襲,兩口子都在單位所轄范圍當志愿者,上初三的孩子也只能在家里上網課。每天早晨五點鐘他們就起床,給孩子把早飯與中午飯煮好,然后寫一張紙條壓在娃兒的近視眼鏡下,告訴他早晨吃什么,中午吃什么,如何在微波爐里熱菜,下午餓了先吃點面包,喝點牛奶。
下課到點吃飯,又電話上指導一番。中途小區做核酸檢測,及時在電話上提醒兒子下樓做。兩口子晚上八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沒有休息,又不得不匆匆忙忙給上晚自習兒子弄一頓熱菜熱飯。
可是這樣的作息時間,第三天就被打破,老婆所負責的區域成高風險地區,也不能回家了,王勇只能下班之余,一個人承擔起給孩子煮飯的任務。晚上見媽媽沒有回來,娃兒飯吃得極少,問:“爸爸,媽媽怎么沒有回家。”
王勇將兒子拉在身邊,輕輕地說:“兒子,你媽媽值班那個小區,今天成高風險區,媽媽差不多要半個月才能回家了,你不要擔心,我們國家一定能戰勝新冠病毒的,這種隔離方式,就是將病毒徹徹底底拒之門外,保護了更多的人。”
“那我媽媽是不是就容易傳染上病毒。”
“應該不會,他們工作人員都是穿了防護服,居民都隔離在家,告訴他們不要竄門的。志愿者給所管轄區域居民建了微信群的,他們需要什么生活用品,統一采購,志愿者分工合作送到家門口。”說著還將老婆他們穿著防護服忙碌身影的照片,翻給兒子看。然后又拍拍兒子:“兒子放心吧,吃點水果,就去睡覺,明天還要早起上早自習呢。”
兒子終于安心休息,王勇這才來準備明天早晨需要給兒子煮飯的食材,這樣早晨起來煮飯,速度就快多了。
可這樣緊張有序的作息時間,在風控后的第六天再次打破。領導又安排王勇到另外一個高風險地區,那里迫切需要志愿者,他頓了十幾秒,家里的孩子怎么辦,這一去恐怕也是半個月,最終還是堅定地答應下來,抗疫線上,匹夫有責,這條信念始終支撐著他。
放下電話,他努力地想著,怎么安排讀書的孩子。他們是職工家屬院,差不多的同事都到各小區當志愿者了,現在靜態管理狀態,姊妹們又不能走動,怎么辦?怎么辦?
正在焦頭爛額之際,另一個科室的負責人何俊打來電話,“老王,我剛才得知你要去B小區,我也要去,你老婆又在A小區出不來。這樣娃兒吃飯,還有娃兒一個人在家,害怕不。正好我們一個小區,我給我老婆打了一個電話,叫她一日三餐給娃兒安排,順帶給娃兒疏導一下情緒,我老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下你放心吧!”
“哎呀,老何,真是解了我燃眉之急呀,正愁娃兒怎么安排,你這是雪中送炭啦!好好好,我這就回家收拾去。”
今天王勇是中午就回家來,娃兒見了可高興啦。過去摟著王勇的手“爸爸,你現在可以中午回來陪我吃飯啦!”
王勇抽出手,馬上又反過來摟住兒子:“我兒子太棒啦,如此支持爸爸媽媽的工作。兒子,爸爸給你說一件事情,爸爸要去B小區當志愿者,可能也是半個月回家。”娃兒一聽半個月,馬上蹭地一下站起來,“什么,你也要去半個月,你們把我一個人扔在家,不答應,不答應!”
王勇也站起來,再次挽住兒子:“兒子,你都初三了,學了那么多知識,現在疫情期間,國家正在遭難,我作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工資每月照常發,而好多做生意的小個體戶,全靠一個門市養一家人,疫情期間,生意不好做,還不得不關門,有的還做了志愿者,你說我不上,說得過去嗎?”
兒子不再吭聲,王勇又接著說:“兒子,你也不要擔心你每天的生活,樓下張姨每頓給你送飯,張姨的手藝你是知道的,那叫一個巴適,還不需要你自己熱飯,熱熱呼呼的,多安逸。”
“有什么安逸的,我還是喜歡吃你們煮的飯菜,溫暖。”這一句話出口,王勇感動得,淚水差點出來。兒子馬上又接著說:“爸爸,你去吧,我都讀初三了,莫讓別人認為你的兒子是家里的落后分子,拖后腿。爸爸,你一定要做好防護哦!你每天還是要給我打電話喲!”
王勇抽出拳頭,輕輕地在兒子身上擂了一拳,“我的兒子是最棒的,是真正的男子漢,杠杠滴,你負責好好學習,我負責好好上班。”說完兩爺子同時給對方擊了一掌,“耶,勝利!”
樓下的張姨,每天給王勇兒子變著花樣煮飯送上來,兒子在家里認認真真上網課。第二天張姨送飯后,兒子客氣地對張姨說:“張嬢嬢,我吃過飯,自己就把碗洗了,下頓你給我送飯時,就把干凈碗拿回家,省得您多跑一趟,讓您受累!”
“松松,我不累,你爸爸,還有你何叔叔,還有那么多在抗疫線上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們才累,白天晚上都回不了家。松松,你別客氣,我等會就上來端碗下去洗,你好好讀書,把網課上好。”
“張孃孃,我真的可以洗碗,外面有那么多的人逆行而上,才有我們的歲月靜好,安心上課,就當我勞逸結合吧!”
張姨向松松豎了一個大拇指,“松松,你真的長大了,好吧孩子,加油!”
04
周陽在衛生局上班,他的崗位主要是給出門辦事的同事開車。疫情來襲,他們系統應該也是最忙的。他每天早出晚歸,基本上是早晨四點鐘就出門,晚上十一二點才拖著一生疲憊回家。可是三天之后也不能回家了,只能在單位的辦公室睡覺。他們的兒子在外工作,家里就老婆與兩個老人。
他的父親犯了老年癡呆癥,現在只與周陽親近。以前晚上吃過飯,他要帶老人出去散步。他叫父親爸爸的時候,這個癡呆的爸爸,也會叫他爸爸,這兩爺子就互稱對方爸爸。
可是這段時間周陽總是回家很晚,后來就不回家了,他的老爸,總是站在門口問:“爸爸怎么還不回家,我要出去玩。”老伴與媳婦就哄著他,“快過來,把飯吃了,爸爸就回家了。”老人垂下頭嚷嚷著:“爸爸沒有回來,我不吃,我等爸爸。”媳婦只好撥通周陽的電話,然后讓老爸接,周陽在電話那頭說:“爸爸,我現在上班很忙,要等幾天才回家,你在家要乖乖的喲,要聽媽媽與梅兒的話喲,每天要按時吃飯,我回來帶您出去玩哈,不吃飯,就不能玩啰!”
“好吧,爸爸,你早點回來。”癡呆的老爸堅持幾天,又是故伎重演。有一天還跑出門去,站在電梯口,自己又不會操作,還哇哇地哭起來。這可苦了媳婦梅兒,打電話行不通,只好開視頻,老爸看到周陽,便哭得稀里嘩啦,還不停地叫:“爸爸回家,爸爸回家。”周陽在視頻里好說歹說,半個小時才勸回去。
05
鄧靜是我們小區的物管經理,每天早晨六點鐘就來上班,安排協調,與下沉到社區的公務員,與社區工作者聯絡溝通,接應每天來小區做核酸檢測的醫務工作者與志愿者,簡直忙得不可開交,得空的時候又四處巡察。
有一天大家正在排隊做核酸檢測,有一個老人拿著一個老人機,叫工作人員掃碼。工作人員是一個年輕小伙子說:“婆婆,你這個不能掃碼,你把身份證拿來登記一下,然后我們再給你做核酸檢測。”
“我身份證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上上下下麻煩,你們今天就這樣給我做吧!”
“婆婆,這樣不行的,要登記信息,要不,你先出來休息一下,等會身份證拿來,在做吧。”
可是這個婆婆既不回家拿身份證,還不出列,就擋在那里,影響后面的人做核酸檢測。非常時期,時間就是速度,速度就是生命,這怎么行。剛好這一幕,被巡察的鄧靜看到了,她馬上叫保安端一個凳子過來,然后來到隊列這邊,拉著婆婆的手,把她牽出列,“婆婆,站累了哈,在板凳上坐會兒嘛。”
婆婆坐下來氣呼呼地說:“這么多人,每一個人都是拿的手機,他們的手機一出示,就給他們做了,我的怎么就不可以。”
鄧靜笑瞇瞇地說,當然戴的口罩,看不出笑瞇瞇,但是聽語氣,是可以判斷的,“婆婆,他們都是拿的智能手機,安裝了四川天府通小程序的,你這個是老人機,不能上網,所以是無法掃碼的。休息一會兒,我陪你上樓取身份證好不好。”
“我不做核酸檢測不可以嗎,我又不出去。”
“可是你家的娃兒,孫孫們是出門了的呀,你平時不也在小區里轉轉嗎?檢查一下,心里放心些。沒關系的,我陪你回家拿身份證。”
老人點點頭,很快他們就把身份證拿下來,順利做好核酸檢測。
在靜態管理的第十天,有幾個老大爺借出來做核酸檢測的機會,扎堆聊天,工作人員怎么也勸不回去。只好由鄧靜出馬勸說。鄧靜過來問道:“叔叔們,核酸檢測做了,就回家噠,你們幾個剛才還在打堆擺龍門陣呢!這是不安全的噠。”,
老大爺說:“我們在家里,都快憋死了,平時我們幾個老伙計,每天要打兩個小時的牌,如今不但不能打牌,還不能在一起說話,我們都要關出神經病了。”
鄧靜走過去繼續輕言輕語地說,“叔叔們,給你們說嘛,經過這十幾天的靜態管理,我們小區,確實沒有一例陽性,但隔壁小區,前幾天有陽性,就怕走來走去,這個傳染速度是很厲害的,所以政府才實行的靜態管理。昨天疫情指揮部開會,將對低風險小區有序開放,我們小區應該也很快開放了,再堅持堅持,叔叔們,聽話嘛,回去。”
這些老人才悻悻然,很不情愿地散開,陸陸續續回家了。
疫情期間,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著政府的決策。終于取得了抗疫的勝利,半個月后,我們這個小城市的生活工作又秩序井然,恢復如初。
抗疫線上,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如李霞,小陳,王勇,鄧靜,周陽式的普通平凡者與不平凡者逆行而上,才有了抗疫的勝利。他們都是新時代的英雄,向他們致敬,也向每一個默默支持的自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