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高考,在一收一種間孩子完成了TA的成人禮
6月6日,芒種。
芒種的芒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對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就成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而在此時不忙碌收獲與播種,那么未來至少一年內就會面臨短吃少穿沒有任何收獲。
18歲生日,是孩子法律意義上的成人禮,家長會給孩子舉辦一個隆重的生日PARTY,甚至很多學校會在高三統一給孩子們舉行成人禮。
但我認為,孩子真正的成人禮,是高考。
有句俗語“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數不清的大考小考,書角上苦讀的痕跡,爭分奪秒如饑似渴的讀書,為了高考;高考為了名校。
名校的“金字招牌”是過去12年寒窗苦讀的回報,是通向未來上升的階梯。為了這些,孩子們從一出生就像青松一樣努力的生長。
在生長中,他們也一直在種希望,種知識,種能力,種人品,種性格,種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一席之地,種能夠有更多選擇權力所需要的一切。
慷慨激昂,氣勢如虹的激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帶著滿腔的熱情與希望,他們堅定地步入高考的殿堂,完成屬于他們的成人禮。
因為有夢,他們從不放棄,一直勇往直前;因為有夢,他們不愿碌碌無為,給自己留下遺憾;因為有夢,他們種下夢想,然后靜待光芒。
我的兒子現在高一,高考占用他們的教室,所以這幾天學校放假。可他并沒有在家,而是去了寫字樓的沉浸式自習室,逼仄的空間里每天坐席滿滿,靜悄悄的只有埋頭苦讀的人,他是其中一員。
120㎡的家里也一樣靜悄悄,有他自己獨立的學習空間,還有獨屬他一人的老爹服務,山珍海味瓜果蔬菜應有盡有,隨手隨時可捻來放嘴里。
可他說,自習室里更能讓人扎進去,他寧愿頂著正午的大太陽往返家與自習室之間,追夢的少年啊!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一切都是建立在努力的基礎之上。
2年后的芒種時高考,在一收一種之間,我的孩子也要完成TA的成人禮。
高考,父母復雜的心理
考場外,烈日下,一群群殷切等待的父母,目及之處都是考場的方向。
平時對孩子沒有熱烈的華麗的表達,有的只是吃飽穿暖趕快寫作業的絮絮叨叨,可深沉的愛都融進了這些絮叨里,融進此刻期待的眼神和心里。
昨晚和老公聊起,兒子知道自己努力學習,我們就這樣安靜的陪伴在身邊挺好;無論將來是出色,還是普通平凡,我們都會欣然接受。
有多少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多少父母照顧不過來或者認為學校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從而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學校……
看過一句這樣的話:每一次的考試,都讓孩子和你的距離更遠一點。
我們期待孩子能夠魚躍龍門,遠走高飛,我們又想與孩子長相廝守相互陪伴,讓他成長在自己的臂膀下,為TA遮風擋雨,為TA撐起一片天。
昨晚下班后,看到兒子新買的學習資料,厚厚大大的7本,再想到這兩天鋪天蓋地的高考,2年后的現在兒子同樣在參加他的高考,而我和老公也在烈日下等待,焦慮焦躁焦灼感瞬間席卷而來。
甚至都在考慮高考三天穿不同顏色的旗袍,給兒子討個好彩頭,哪怕平時根本穿不出去,哪怕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減肥塑身,只為高考那三天做自己盡可能能做的。
如今,高考后,孩子有了新的起點,新的征程,或許在很遠的地方;而彼時等在考場外的父母,關心的只有孩子能不能飛得更高;哪怕在考場外什么都做不了,我們也只想拼盡全力把孩子托舉得更高。
父母肩膀扛著重擔,讓孩子踩著自己的脊背,走向更寬更遠的大路。讓孩子不再重復自己的命運,不再經受同樣的苦難。
這不僅是一種觀點,而是一種付諸于行動的信念,哪怕付出血淚也值得。
看到了某同學的爸媽的一句話:“孩子,考試是個點,生命是條線。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
考好考壞,爸媽都等你回家吃飯!”
遙想當年,我的高考
20多年前,我也懷揣著走出農村奔向城市的唯一目標邁入考場。
那個時候高中教育資源非常有限,尤其小小農村女孩子能上高中已經是父母非常的開明之舉。
同村同齡女孩子只有我在父母的支持,在我的堅持下上了高中。
父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們這一代吃糠咽菜砸鍋賣鐵也要供上學。這就是我的父母。
印象中,對于同學茶不思飯不想的努力,我羨慕嫉妒恨,但也無能為力。不記得自己曾經奮發崛起;沒有傲人的成績,那就讓我度過一個快樂的高中生活吧,于是乎每天去瘋搶乒乓球臺;也就是在那三年,我練就了一手乒乓球,雖然球打得也不咋地。
高考的時間父母根本不知道,他們依然走街串巷做生意掙著養家糊口的錢;我被分到縣城里的某所學校的考點要提前過去住宿。
同學說,高考前會焦慮,又換了自己習慣了的床和休息環境,會睡不好影響第二天的考試,最好晚上吃粒安眠藥保證睡眠。我也跟著一起吃了。
哪料,一向睡不醒的我第二天更睡不醒,帶著惺忪的睡眼昏沉沉的腦袋進了考場。
然后的然后,就是現在你見到的我,現在的樣子。現在想來,我的高考印象中只有這些模糊的記憶,至于學到的那些知識,早已不知何時飛向了哪里。
時時刻刻處處有高考
如今參加工作已20多年,對于“高考”我有了新的認知:高考,顧名思義,更高水平更高層級的考驗。
工作中每次遇到的困難,單位大大小小的促銷活動,以及疫情對我們的嚴重影響,都是對我們的高考;
學習中每讀一本書,聽一次課,甚至寫一篇讀后感,都是對自己思想的升華,對自己認知的升級;
鍛煉跑步時的每一步都是為了美好,每一次肌肉的疼痛,都是肌肉撕裂后的重組,都一定會讓自己更強大;
與客戶的溝通談判和孩子的教育中,每次矛盾的化解,思想的碰撞,都是心靈距離的拉近……
高考無處不在,高考無時不在,我們無處遁形,唯有在無數次高考中多加磨練,才能讓自己全副武裝成就彪悍人生!
寫在最后的話
借用老公寫給兒子話,結束高考季我的胡思亂想胡言亂語:
我不清楚TOP10和TOP30的985文憑到底有多大差距;但我想一個熱情善良、樂觀風趣、熱愛體育、嘴上積德、眼里有活兒、擅長聊天、懂理財、會來事兒、能和光同塵的人,他的人生也不會差,而這樣的人格一定更易在健康自信的環境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