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小茗去參加圍棋生涯的第一次晉級賽,也是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考試。本來老師是不主張他們三期的小朋友報名的,學的還太淺,而這次報名的有很多都是四期的小朋友,他們去了贏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他每天都在家里電腦上下棋從沒間斷過,少兒對弈平臺上的級別比較高,平時課堂上下的也還行,老師覺得他可以去試試,他也躍躍欲試,我就給他報了名。
在進考場之前,我怕他緊張,習慣性的安慰他:認真下就行了,輸了也沒事。
事實上只是我聽到考試、比賽之類就本能的緊張,而他還是個不知道何為緊張的小傻瓜。笑兮兮的進了賽場,不到十分鐘就出來了,高興的告訴我:輸了。然后就跑到操場上玩兒去了。
老實講,雖然在意料之中,聽到他輸的消息,我沒有不開心,但至少也不會開心。誰都不喜歡輸。
第二場進去前我告訴他:你剛才不到十分鐘就出來,肯定是沒有用心,每一盤都應該認真對待,每一次落子前都要思考周全,既然來了我們就爭取多贏幾盤。
他進去了我在外面候著的時候,聽家長們聊天,聽到最多的就是:讓孩子來鍛煉鍛煉,輸贏都無所謂,結果不重要。
02
“重要的是過程,不要太糾結結果”,似乎從小我們就被這句話忽悠到大。
最開始是考試考砸了,家長老師安慰:沒關系,你盡力了就好,結果不重要。
后來是做事情失敗了,朋友家人安慰:重要的是你努力了,結果不重要。
再后來,就成了自我麻痹的借口了:結果怎么樣不重要,反正我已經努力了,應該更注重過程。
試想,做一件事情如果連結果這個最重要的衡量標尺都不在意了,又怎會拼盡全力呢?
最后當然就是失敗成了常態,反正還有“過程”這個安慰劑。
結果真的無關緊要嗎?我在心里思忖,我們這樣說會不會是誤導了孩子?
學生沒有好的成績,就考不上好的學校;員工沒有好的業績,就拿不到高的薪水;工作出了錯,就有可能會被開除;到老一事無成,就會被人看不起;貧窮,就更有可能遭受輕視和嘲笑;社會地位低,就會受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會在乎你經歷了什么,這個世界永遠都是以結果為導向。
歷史從來是以成敗論英雄,而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也都把結果看得很重,這個真相,為什么不坦誠的告訴孩子呢?
他早晚都要面對社會的殘酷,等到他將來撞得頭破血流之后,才明白自己當年掉過這么深的坑,真是不可言說的痛啊。
結果雖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但卻是最重要的標準。
結果不美好,往往會讓你覺得過程也很糟糕,也會讓你懷疑自己的努力。
不注重結果,往往會讓你輕視過程,就很難有好的結果。
我剛上班的時候,拼命三娘般的一人干幾個人的工作,找老板升職加薪,老板忽悠道:工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這么多事情,可以從中學到好多經驗。
我欣喜的接受了老板的說辭,為自己提出的要求慚愧,甚至興奮的覺得自己賺到了,老板這么信任我交給我這么多工作,我真的可以從中學到好多東西。
以我當年憨傻蠢的程度,萬萬想不到,“學到東西”當然很重要,但“學到東西”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當老黃牛,而是為了謀得更好的收入和更好的前途啊!
只注重“學到東西”的過程,而忽略了應得的回報這個“結果”,算不算舍本逐末呢?
如果老板真的認為結果不重要,你努力的、搞砸一個項目試試?
真的滿滿的都是套路啊。
04
那些對孩子說結果不重要的家長(也包括昨天之前的我),捫心自問,有幾個是真正不重視結果的?
孩子出考場后,我看到的大部分家長都會關注比賽結果,而贏的孩子家長面上都會由衷的高興,輸的孩子家長再掩飾也會有少少的失落。
如果真不重視不在意,大概也不會讓孩子去參加比賽了。
我們不愿意跟孩子強調結果的重要,往往是思維陷入了這樣的誤區:
一是怕當孩子盡力了,結果卻不美好時會經受不住打擊;
這個應該在平時就多重視對孩子的心理教育以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的培養。如果盡力了但仍然失敗,說明努力的過程中還有不足,從中查找原因吸取教訓,下次爭取取得成功,這樣的失敗就可能成為繼續努力的動力。
二是怕孩子過分注重結果,而不擇手段。
這個應該平時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守住底線,這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一個道理。比如想要考試成績好,就應該平時努力,而不應該想著考試的時候抄襲。
三是怕一直給孩子強調結果的重要,孩子會太功利好勝心太強。
對于孩子來說好勝心強未必是壞事,少年正是應該斗志昂揚、鋒芒畢露的時候。錢鐘書說:“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同樣的,我認為一個人小的時候就沒有好勝心,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只有到達一定的水平和階層之后,才敢說輸贏勝負不重要。
楊絳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很多人喜歡這句話,奉為座佑銘。
話是好話,但我們都不是楊絳。
所處的位置不同,要做的事情也不應相同。
楊絳可以不爭,那是人家有了不爭的資本;她不爭,她的優秀已經讓她不自覺的成為別人“競爭”的對象。
是的,只有笑傲江湖了才有資格說退出江湖,而我們,實在不必早早的急著讓孩子歲月靜好。
佛家講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只有經歷過“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重境界,再返璞歸真回歸“看山仍是山”時,對“山”的理解才能有另一種內涵在其中。
06
今天早晨,我問小茗:你說做一件事情結果重要嗎?
他想了想說:重要。媽媽你覺得呢?
我告訴他:結果當然很重要。就比如你平時每天都會在家下棋,老師也表揚你圍棋下的好,但如果這次比賽你一盤都沒贏,別人還會認為你圍棋下的好嗎?
他說:不會,老師可能以為我在騙人。
我說:是啊,那么你平時的努力可能就沒有人會認可。我們做一件事情努力了之后,還要盡量追求一個好的結果才行。
所以,請不要誤導孩子: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
結果和過程一樣重要,只有重視結果了,才有可能讓過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