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人物設定,在熒幕上構建了一個看似充滿寓意,實則充斥著無腦狂歡的底層世界。影片借用劉義慶的“周處除三害”典故,卻將其演繹成了一場荒誕不經的鬧劇。
影片中的三個通緝犯——牛頭尊者林祿和、香港仔許偉強和陳桂林,被賦予了佛教中貪、嗔、癡的象征意義。然而,在導演的鏡頭下,他們并非深刻的哲學符號,而是被描繪成了毫無理智可言的暴徒。他們行事不過腦子,只憑感覺行事,成為了威廉戈爾丁所說的grade three thinker。
陳桂林,這位影片的主角,他的殺人動機顯得莫名其妙。他一開始殺黑幫老大似乎只是為了出名,后來受黑醫張貴卿所騙去殺另外兩個通緝犯,也只是為了留下名聲。他的行為完全缺乏邏輯和道德約束,仿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原始沖動。
二號通緝犯許偉強同樣如此,他的行為全憑感覺,手下只因笑了一下,就被他懷疑并打得頭破血流。這種無端的暴力,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否具備基本的理智和人性。
一號通緝犯林祿和看似聰明,實則也是被貪念所驅使,他的行為同樣缺乏理智和深思熟慮。他的貪婪和殘忍,讓他成為了這場無腦狂歡的推手之一。
黑醫張貴卿的角色更是將這種無腦狂歡推向了高潮。她隱瞞通緝犯的行為,顯示出她缺乏是非觀念。她堅稱不會出賣通緝犯,但當兒子被綁架后,她卻瞬間出賣了他們。這種無原則、無底線的行為,讓人對她的道德底線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影片中的警察陳灰,也未能逃脫這種無腦狂歡的命運。他對待犯罪的態度和行為,同樣缺乏理智和判斷力,仿佛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機械地行事。
總的來說,《周處除三害》這部電影雖然借用了傳統的典故和象征意義,但在導演的演繹下,卻變成了一場荒誕不經的無腦狂歡。影片中的角色們,無論是警察、黑醫還是通緝犯,都缺乏基本的理智和道德約束,他們的行為全憑感覺行事,讓人不禁對這部電影的深度和內涵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然而,正是這種無腦狂歡的呈現方式,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底層的一種真實狀態。在這個充滿暴力和混亂的世界里,人們往往被原始的沖動和欲望所驅使,失去了理智和道德的判斷力。這種狀態的呈現,或許正是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一種警示和反思。
盡管《周處除三害》在敘事和人物塑造上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它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了社會底層的一種真實狀態。這種真實狀態或許并不美好,但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