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鉛臨摹世界名畫《吹肥皂泡的少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雖說從小學到大學美術知識有限,但也從課本里和各種書里欣賞過一些世界名畫。

西洋畫多以油畫為主,中國畫水墨丹青,講究山水意境,各有千秋。

最近畫畫群主出了個主題:臨摹世界名畫,一直就喜歡夏爾丹的這幅油畫《吹肥皂泡的少年》,那時的歐洲貴族奢華糜爛,但窮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樂趣和時尚。

世界紛繁復雜,我愿內心仍有一角落存著少年的真純。沒有油畫棒,不知天高地厚地用彩鉛畫出來,慚愧只一個小時的涂抹,怎及人家畫家細雕數月的功力萬分之一。

這次斗膽臨摹讓我看到自己的嚴重不足,以后得加強水彩練習了,色彩感不好,基本功太差,怎么能提高呢?

鉛筆打底

畫好畫遠非一日之功,需潛心鉆呀勤加練習細心觀察,我缺乏的東西太多,耐心又不足,好恨自己天賦差又不用功!只有每天獨處時反復在內心激勵幾遍。

原畫《吹肥皂泡的少年》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法國畫家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于1734年創作的一幅風俗帆布油畫。現存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藝廊。

這幅畫雖然題材普通,情境單純,卻有清閑、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層平民的孩子們自然、儉樸、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而且畫面溫馨,用光獨到,神情生動。

資料顯示夏爾丹是十八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靜物畫的巨匠。他立身之初,經歷頗為艱辛。曾學過卑賤的手藝,當過平庸的師傅。

他早年向一位學院派畫家賈克斯·開茲學藝,后來終于成了畫家。夏爾丹受過荷蘭靜物畫的影響,但那種繪畫專以精細地表現金銀器皿的質感為能事。

夏爾丹則對日常生活發生興趣,因為他自幼和下層人民有聯系,和他們在感情上發生著共鳴,他喜歡描繪他們。

在他筆下出現的洗衣婦、廚娘、女小販或者窮苦家庭的孩子形象,總是那樣樸素和真摯。這是畫家的民主思想和形象表現。他認為,這些人不僅外形美,內心也美。他們比起貴族來,道德上要高尚得多:勤勞樸實、節儉持家。

這幅畫就充分體現了他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喜愛和美好描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