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益匪淺,與一個認識了整整四年的網(wǎng)友見了面。
我們相識于一個打卡群,當年打卡的時候都是活躍在群里侃大山的人,大概因為臭味相投,所以互相加了微信。于是,我們倆開始了整整四年的朋友圈偷窺。即使打卡群已經(jīng)靜悄悄,即使微信聊天中一句不說,但是在得知她將來上海出差之后,我欣然邀見,她也大大方方地同意了。剩下的就是陸陸續(xù)續(xù)敲定見面的日子,地點,時間,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會面。
她是來自深圳的做媒體內(nèi)容的人,而我是一個長居上海喜歡聊天的工程師。一文一理,一南一北,就這么見面了。雖然背景差異有點大,互相都是圈子外的人,我們聊工作聊困惑的時候還是激起不少共鳴。
我對于這種交流的體驗,給個五星好評,能觸碰一下圈外的人,聊一點不那么一樣的東西,真是愉快的感受。
首先,了解到,圈外的“他人”的眼中的自己。她給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聽電話里的聲音像是一個御姐,我聽的時候腿都發(fā)抖了”后來扯完工作扯完男人之后,她又覺得我這么講邏輯而且線性的思維在他們的圈子里非常非常“稀有”。這個大概就是五年工程師留下來的影響吧。
我對于她,一直覺得她是一個生活鮮艷的人,因為她本來自己的圈子就比較大,工作的一大部分內(nèi)容是和人聊天然后寫文章,或者參加一些展會。本職工作涉及面很廣,同時她在本職工作之外,還和人同伙辦線下活動。接觸面是不會局限在一個圈子內(nèi)的。所以她會以一種非常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對新東西。
比如,95后00后鐘情的LOL等情結,我遇到了這些會處于“拒絕”“屏蔽”的狀態(tài),而她會選擇在一旁附和的方式加入聊天,選擇去聽懂但是不融入。
談到未來和生活的困惑,我感受到了我們在進行著拋話題接話題的一些狀態(tài),她在想未來該做什么的時候,想到去學習,讀藝術。不過她也曾經(jīng)思考過是否要為了一些工作目的去讀理工科的書,再后來就放棄了這個想法,畢竟她的工作需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理工背景。而我根據(jù)她說的這個經(jīng)歷,想起當初剛進公司的時候,以為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就是追溯本源,理解時間軸上發(fā)生過的一切事情就能整理出解決思路。而五年之后的我,已經(jīng)拋棄了當初的學生思維,思考問題以抓背后的利益邏輯為主去尋找解決方案。當我把這些想法與她分享之后,她說她獲取了一些新的啟發(fā)。
問題都是開放沒有結束也沒有close的目的,真是愉快舒適。
我們互相拋話題,保證話題不落,并隨時關注著對方的感受,小心試探,所以整場談話還是三觀極正也有收獲。
最后的收獲還是激發(fā)了我對自己的審視。我一直都是以“非傳統(tǒng)”自傲的人,卻因為思維的固封而忘了“我還年輕”。我需要在尋找別人固化的套路的同時,更快地走出自己的,特別的道。